除夜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寒冷的客栈里,一盏孤灯下我无法入睡,究竟为何心中涌起这无尽的凄凉。今夜的我思念着遥远的家乡,明天新的一年来临,我的白发又将增添一层。

去完善
释义
1. 旅馆:旅店,这里指诗人临时居住的地方。
2. 寒灯:昏暗的灯光,这里指旅馆中的灯光。
3. 独不眠:独自无法入睡。
4. 客心:旅客的心情。
5. 何事:为何,为什么。
6. 转:变得,转为。
7. 凄然:悲伤的样子。
8. 故乡:指诗人出生和长大的地方。
9. 今夜:今晚。
10. 思千里:思念千里之外的人或物,这里指故乡。
11. 霜鬓:白色的鬓发,这里指诗人自己的白发。
12. 明朝:明天。

去完善
赏析
《除夜作》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在除夕之夜孤独思乡的心情。首联“旅馆寒灯独不眠”描绘了除夕之夜,诗人身处异乡,只能独自面对寒冷的灯火,难以入睡的情景。这里的“寒灯”不仅指现实中的灯光,还象征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寥。
颔联“客心何事转凄然”则揭示了诗人心情转变的原因。“何事”一词暗示了这种转变并非无缘无故,而是由于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时间的感慨。尾联“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以及时光流逝带来的无奈。在这两句中,诗人想象故乡的人们也在思念着自己,而自己的白发又增添了一丝,新的一年即将来临,却仍然无法回到家乡。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除夕之夜人们普遍的思乡之情,以及时光流逝带给人们的感慨。同时,它也传达了一种虽然身处困境,但依然保持坚韧的信念,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除夜作》是唐朝诗人高适于天宝八年(749年)在长安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时的高适已年逾五十,但功名未立,身处江湖之远,仍为布衣。他在漫长的仕途中屡遭挫折,曾三次科举不第,也曾因直言进谏被贬官。然而,他始终怀有强烈的报国之志和远大的人生理想。
在唐代,科举制度已经成熟,文人墨客们通过科举考试实现个人抱负、为国家贡献力量的意愿非常强烈。尽管高适多次应试不第,但他从未放弃努力,不断寻求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在除夕夜这个特殊的时刻,诗人独自一人在外,倍感孤独。然而,正是这种离群索居的经历让他更加坚定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在除夕之夜,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热闹非凡,而诗人却孤身在外,心境凄苦。这首诗反映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虽然身处困境,但他依然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