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螺山色图二首为何先生志一赋 其二
狂澜赴海势滔滔,倒障青螺出浪高。日照千崖生紫翠,雨来万壑泻波涛。拾遗价重名逾重,水部文豪兴亦豪。泉石知音非偶尔,题诗寄贺此山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迅猛的大波浪如同奔赴海洋,气势如波涛滚滚而来;礁石穿越海浪,显现出更高的姿态。阳光照耀在层峦叠嶂的山岩上,生出紫色的翠绿;大雨落下,满布山谷的流水顿时形成波澜壮阔的景象。袁枚的文章价值很高,名声远播,《水文》的水部尚书同样才华横溢、文采飞扬。作者与山水的知遇并非偶然,把这首诗赠予这座山里的我作为祝福。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青螺山色图:描绘青螺山色的画作。青螺,指山峰形状如螺髻。
2. 何先生:此处未提供具体人物信息,无法确定其具体含义。
3. 邓林:字维周,号双桥居士,湖南长沙人,清代诗人。
4. 狂澜赴海势滔滔:形容江河之水奔腾而下,如同瀑布倾泻的壮观景象。狂澜,指汹涌的波浪。滔滔,形容水流盛大。
5. 倒障青螺出浪高:描绘了青螺山从水中涌出的画面,浪涛翻滚,映衬出山峰的高耸。倒障,指波浪拍打在岸边,形成障碍。
6. 日照千崖生紫翠:阳光照射在山峰上,使山峰呈现出紫色和翠绿色。千崖,形容山峰众多。紫翠,紫色和翠绿色,此处借指山的颜色。
7. 雨来万壑泻波涛:形容雨水降落时,山间的小溪汇聚成江河,形成波涛的景象。万壑,形容山谷众多。
8. 拾遗价重名逾重:形容作品的价值被世人重视,名声也因此更加显著。拾遗,指唐代杜甫收集乐府民歌所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拾遗”。此处借指诗歌收集者的地位。
9. 水部文豪兴亦豪:赞美作者才情出众,豪放不羁。水部,古代官职名称,负责水利事务。
10. 泉石知音非偶尔:指对山水景色的欣赏并非偶然,而是发自内心的热爱。泉石,指山水景色。知音,指理解、欣赏自己的人。
11. 题诗寄贺此山曹:作者写诗祝贺青螺山的风景,并以此作为与山神交流的方式。题诗,指在墙壁或物体上题写诗歌。寄贺,表示祝贺的一种方式。山曹,此处指山神。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青螺山的壮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诗人与何先生的深厚友情。
“狂澜赴海势滔滔,倒障青螺出浪高”两句形象地描绘了青螺山势的险峻和壮观,如同汹涌的海浪,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日照千崖生紫翠,雨来万壑泻波涛”则通过阳光照射下的群山和雨后流水汇聚成涛的景象,进一步展示了青螺山的美丽景观。
“拾遗价重名逾重,水部文豪兴亦豪”则借用了杜甫的典故,赞美了何先生的才情和人品,同时表达了诗人对其友情的珍视。
最后两句“泉石知音非偶尔,题诗寄贺此山曹”则是以泉石为知己,借题诗表达对何先生的祝贺,同时强调了他们之间友谊的非同寻常。整首诗既有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又有人际情感的真挚表达,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感染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青螺山色图二首为何先生志一赋 其二》是明代诗人邓林创作的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诗作。这首诗创作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正是邓林担任宫廷文学侍从的时期。
在明朝永乐年间,中国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这个时期,文人士大夫崇尚山水自然之美,常常以山水画、诗画的形式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何先生作为一位有品位的文人,可能向邓林求诗赞颂自己的山水画作,于是邓林写下了这首赞美青螺山色的诗篇。
此时的邓林正身处繁荣的明朝宫廷,他的文学才华得到了皇帝的赏识,但他也对民间疾苦有所了解。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青螺山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和谐自然、远离世俗纷扰的追求,也反映出当时士人阶层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