蔷薇
红房深浅翠条低,满架清香敌麝脐。
攀折若无花底刺,岂教桃李独成蹊。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红色的房间中,绿色的枝条低垂着,一整个架子都散发着清馨的香气,这香气足以与麝香媲美。如果采摘的时候没有碰到花朵下面的刺,那么桃树和李树就不会有自己单独的小径了。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蔷薇:一种草本植物,花朵具有浓郁的香气,常用于形容美丽的花朵。
2. 红房深浅翠条低:红房,指蔷薇花的红色花瓣;深浅,指颜色的变化;翠条,指绿色的枝条。此句描绘了蔷薇花繁茂的场景。
3. 满架清香敌麝脐:麝脐,麝香腺,麝香为珍贵的香料。此句描述了蔷薇花香的浓郁程度。
4. 攀折若无花底刺:攀折,指采摘花朵;若无,表示假设。此句提醒人们要注意蔷薇花的刺。
5. 桃李独成蹊:桃李,指桃树和李树;成蹊,原意指桃李花满枝,行人被吸引,踩出小路。此处意为桃李不如蔷薇花引人注目。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蔷薇花的五言诗。诗人以细腻的笔触,通过色彩、香气和形态的描绘,展现出蔷薇花的独特魅力。“红房深浅翠条低”一句形象地描述了蔷薇花繁茂的枝叶和深浅不一的花瓣;“满架清香敌麝脐”则强调了蔷薇花的浓郁香气,使之成为天然的美化环境的佳品。最后两句“攀折若无花底刺,岂教桃李独成蹊”则以暗喻的手法,揭示了蔷薇花的独立性格——虽然美丽,却拥有自我保护的能力,不需要借助其他植物也能独自成荫,颇有一种自立自强的精神。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蔷薇》这首诗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夏竦所创作的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此时正值北宋初期,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
在人生际遇方面,夏竦自幼聪颖好学,才华横溢。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获佳绩,后来成为朝廷的重臣,担任过尚书令、枢密使等要职。然而,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曾受到排挤和诽谤,这使他深感宦海沉浮的无常。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为国家和人民尽心尽力。
在时代背景方面,北宋初期,文学领域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这些作品展示了当时文人墨客的风雅情怀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此外,当时的政治制度较为完善,君臣关系相对和谐,这使得文人得以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