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坡丹桂六株一时放花真佳兆也中秋节当率诸生同赏
六株丹桂一时华,此去蟾宫路不赊。
莫惜中秋同一赏,明年好事总吾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南坡:这里应该是指诗人所在的地理位置,也就是南方的山坡上。
2. 丹桂:是一种常绿灌木或者小乔木,花色橙红或朱红。丹桂在这里代指盛开的花朵。
3. 六株丹桂一时华:这句话的意思是六株丹桂一起开花。
4. 此去蟾宫路不赊:赊:是借钱的意思。这句诗是说去往月亮的路程并不遥远。
5. 莫惜中秋同一赏:莫惜:不要舍不得。赏:欣赏,玩赏。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中秋时节不要错过一起欣赏美景的机会。
6. 明年好事总吾家:明年会有好事发生在我家里。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南坡丹桂六株一时放花真佳兆也中秋节当率诸生同赏”,诗的内容很明确地描绘了一幅中秋节时的景象:诗人描述了六株丹桂在中秋时节同时绽放的美丽画面,仿佛是通向月亮的坦途。诗人认为这是好的预兆,鼓励人们在中秋佳节共赏明月,期待明年的美好事情发生在自己家中。诗人用诗意的方式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末年,公元1078年,江西彭泽地区有一位名叫虞俦的士人。他在读书治学之余,时常登山临水、游览名胜古迹,以便获取更多的创作灵感。秋天是桂花的季节,这天,他来到南坡,看到那里有一片丹桂林,其中的六株桂花同时开放,争艳吐芳,一时之间,香气四溢,令人心旷神怡。这美丽的景象使他产生了一个想法:要在这中秋佳节之际,带领学生们一同欣赏这片美景,共度欢乐时光。
这段时间对虞俦来说非常特殊,因为他是当时科举考试的一名考生。虽然他才学出众,但由于当时的政治斗争复杂,使得他的科考之路充满了波折和不确定性。然而,眼前的这一片丹桂林仿佛是一个美好的预兆,让他心中涌起了一股信心和力量,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虞俦所处的时代,正是北宋末年的乱世。当时,由于朝政腐败、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爆发,金国势力也逐渐崛起,严重威胁到了北宋的统治。在这样的背景下,虞俦作为一名文人,尽管生活困顿,但他仍然坚守着理想,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而眼前的丹桂林,仿佛是他心中那一份信念的象征,激励着他继续前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