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院
此意分明有底深,蒲团斜倚满铺阴。
岂容俗子闲抬眼,只许清风得入林。
我对此君无一事,自言幽处直千金。
古人今已成陈迹,犹向当年击处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首诗表达的是对脱俗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间纷扰的厌恶。下面是这首诗的现代白话文翻译:
诗中的意境分明深邃无比,斜靠在蒲团上感受阳光与树荫。这样的画面怎能让普通人随意观赏,唯有清风才能悠然地进入这片树林。我没有对这个画面的任何要求,因为我认为这样的清幽环境是无价之宝。古代的人和事已经变成了历史遗迹,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古人的诗篇追寻他们曾经的生活足迹。
去完善
释义
1. 净土院:寺庙名,位于江苏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穹窿山北麓。
2. 蒲团:用蒲草编成的圆形垫子,僧尼拜佛或跪拜时用的。
3. 岂容:怎么可能允许。
4. 俗子:普通人,没有文化修养的人。
5. 自言:自己认为,自认为。
6. 幽处:幽静的地方。
7. 千金:形容非常宝贵。
8. 陈迹:过去的痕迹,消失已久的事情。
9. 击处:指古代文人墨客题诗敲击岩石的地方。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隐居生活的诗。诗人通过对“净土院”的描绘,表达了他的隐逸之志和对世俗的超越。首先,诗人通过“此意分明有底深”来强调自己对隐居生活的深刻理解。接着,诗人描述了“蒲团斜倚满铺阴”的清幽环境,表现了他在此地的悠闲生活。然后,诗人以“岂容俗子闲抬眼,只许清风得入林”来表达他对世俗的排斥和对自然环境的亲近。接下来,诗人用“我对此君无一事,自言幽处直千金”表明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中无所事事,却认为这宁静的生活比黄金更宝贵。最后,诗人通过“古人今已成陈迹,犹向当年击处寻”来表达虽然过去的人已经成为历史的遗迹,但他仍然向往他们曾经追求的理想生活。这首诗展示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世俗的超越和对古人的敬仰。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净土院》是南宋著名诗人杨简创作的一首描绘佛教寺庙的诗篇。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1127-1279年),这是一个战乱频繁、政治动荡的时期,也是文学创作高度繁荣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杨简的人生际遇颇具戏剧性。他早年任官,因直言敢谏而受到排挤,后辞官回乡,专心研究学问。他在佛学和理学方面颇有造诣,成为一代学术大家。杨简晚年时,净土院的住持僧人来请教他佛法,他对佛法的领悟让僧人赞叹不已。这段经历使他产生了创作《净土院》一诗的灵感。
同时间段内,中国社会正处于唐宋转型期,儒家思想逐渐被理学所取代。在这个背景下,杨简作为一位理学家,他的诗歌作品中充满了哲理的思考和对现实的关注。同时,这一时期的佛教文化也深受朝廷重视,许多寺院得以修建和扩建,为文人墨客提供了抒发感慨的场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