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招提院静照堂
院静远嚣尘,虚堂缔构新。
几招台岭客,共话沃州春。
想像山中乐,优游物外身。
公卿诗满壁,雅正日相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远离尘世喧嚣的院子分外宁静,新的讲堂落成于此。
招来了几位来自台岭的朋友,共同品味沃州的春天。
想象着在山中的欢乐时光,在物外享受悠闲的生活。
墙上满是公卿的诗篇,雅致之风与日俱亲。
去完善
释义
1. 招提院:佛教寺院的别称。
2. 静照堂:指寺院中安静的殿堂。
3. 台岭:即天台山脉,位于浙江省东部的天台县。这里借指作者的好友所居之地。
4. 沃州:古代对浙江的别称。
5. 山中乐:指隐逸山林的快乐生活。
6. 优游:悠闲自在的样子。
7. 物外身:脱离世俗烦恼的状态。
8. 公卿:泛指达官贵人。
9. 雅正:高尚纯正。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在招提院静照堂的体验和感受。诗人首先描绘了寺院的宁静、远离喧嚣的环境,以及静谧的堂屋所带来的新鲜感。接下来,他提到招来了台岭的宾客们,共同谈论沃州的春天。在这里,他沉浸在山中的乐趣之中,过着超然世外的生活。最后,诗人强调院内满墙的诗句,展现公卿们的雅致和正直,让人倍感亲切。整体来看,这首诗歌颂了寺院的清幽、友情、欢愉与才情,展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招提院静照堂》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诗人祖无择所创作的。诗作于公元1089年,正值王安石变法期间。祖无择是支持新法的人物,他主张改革朝政,强化国家权力,实行“保甲”、“青苗法”等新法。
在这段时间里,祖无择的个人生活也颇为波折。他曾历任县令、太学博士等官职,因才干出众而受到皇帝赏识。然而,在王安石变法过程中,他因为与新法派产生分歧而被贬谪至江西路。这一时期的经历让他深刻地体会到了世事无常和人生的艰辛。
同时期,北宋正处于一个社会动荡、政治斗争激烈的历史阶段。王安石变法试图解决国家财政危机、缓和阶级矛盾等问题,但由于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端,如强行推行新法、滥用权力等,导致了许多反对者的抵制和抨击。这使得祖无择在面对人生困境的同时,也对国家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忧虑。
在这样的背景下,祖无择写下了这首《题招提院静照堂》。通过描绘静照堂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无奈。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矛盾的尖锐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