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芙蕖

标题包含
芙蕖
生来不著尘泥涴,天下何妨名字多。 一世炎凉独风月,四时荣落付烟波。 自知根节全冰玉,人道丰姿照绮罗。 濯濯晨光香十里,为君敲桨叫吴歌。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孙应时(1524年-1580年),字季和,号淮海居士,浙江绍兴人。明朝政治家、文学家。 孙应时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中举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登进...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自出生起便未沾染尘世,即使天下皆知也不足为奇。 一生历经世事沧桑,仍能保有独特风月和美丽风光,四季更替不过是烟波中的一段经历。 我知道自己犹如冰清玉洁的佳人,人们却说我就像那绮罗般的美好。 那蓬勃朝阳之下十里芬芳,我愿意为你划桨唱起吴歌。
去完善
释义
《芙蕖》:这是一首描述荷花(又称为芙蕖)的诗。 1. 生来不著尘泥涴:这句诗意为荷花生长在清澈的水中,没有被尘土玷污。其中"涴"表示被污染。 2. 天下何妨名字多:这句诗意味着荷花有很多美丽的别名。"何妨"在这里表示"不妨"。 3. 一世炎凉独风月:这句诗表达了荷花在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季节都能保持自己的美丽。"炎凉"代表四季变化,"独风月"指荷花独立于季节之外。 4. 四时荣落付烟波:这句诗意味着荷花的繁荣和凋谢都交给水面,任凭风吹雨打。"烟波"形容水面上荡漾的雾气。 5. 自知根节全冰玉:这句诗描绘了荷花的根部洁净如冰,象征着其纯洁的品质。"冰玉"形容清亮透明的物品。 6. 人道丰姿照绮罗:这句诗表明人们认为荷花的美丽可以与华丽的丝绸相比拟。"人道"表示人们的观点,"丰姿"描述外貌出众,"绮罗"指的是精美的丝绸衣物。 7. 濯濯晨光香十里:这句诗表示荷花在晨光下香气四溢,能够传播到很远的地方。"濯濯"表示光明的样子,"香十里"形容香气扑鼻。 8. 为君敲桨叫吴歌:这句诗意味着诗人为了让荷花听到优美的歌曲,轻轻划动船桨,唱起了江南地区的民歌。"为君"是"为了你"的意思,"敲桨"表示轻轻划动船桨,"吴歌"是江南地区的一种民间音乐。
去完善
赏析
《芙蕖》孙应时的赏析: 此诗以芙蕖为题,赞美了其清雅高洁的品质和顽强的生命力。诗人首先描述了芙蕖生于污泥而不染的特质,隐喻其不为世俗所污的高尚品质。同时,“天下何妨名字多”一句表现了芙蕖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中都有着广泛的认知度和赞誉。接下来,诗人描绘了芙蕖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无论是炎夏还是寒冬,芙蕖依然独自美丽,给人以清凉、宜人的感受,这一景象正如诗人在烟波浩渺之中所看到的美丽景致。 同时,诗人认为芙蕖具有一种完全不同于其他花卉的气质,它的根茎犹如冰清玉洁,显示其独立傲骨;而它的花朵又如同华丽的绸缎,令人叹为观止。最后两句则表现出诗人陶醉于芙蕖的馥郁香气和美景之中,为之高歌的愉悦心情。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出芙蕖的高雅气质和旺盛生命力,以及诗人对其深厚的喜爱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芙蕖》是南宋诗人孙应时所创作的一首描绘夏日荷花景象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中期,即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由北宋到南宋的政权更迭,也伴随着一系列的战乱和社会动荡。 孙应时在南宋时期曾任国子博士、太常博士等职位,对当时的政治、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在这个时期,由于战争频繁,民生疾苦,诗人的作品中往往流露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之情。例如,他在《梅川集》中写道:“人民力耕岁不收,转输挽挽道路愁。”反映了当时农民的艰苦生活和国家的财政困境。 此外,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繁荣期,文人墨客们通过诗词歌赋来抒发情感、表达观点,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审美观念。孙应时的这首《芙蕖》正是受到这种氛围的影响,通过对荷花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