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州歌头·镇长淮
镇长淮,一都会,古扬州。升平日,珠帘十里春风、小红楼。谁知艰难去,边尘暗,胡马扰,笙歌散,衣冠渡,使人愁。屈指细思,血战成何事,万户封侯。但琼花无恙,开落几经秋。故垒荒丘。似含羞。
怅望金陵宅,丹阳郡,山不断绸缪。兴亡梦,荣枯泪,水东流。甚时休。野灶炊烟里,依然是,宿貔貅。叹灯火,今萧索,尚淹留。莫上醉翁亭,看濛濛雨、杨柳丝柔。笑书生无用,富贵拙身谋。骑鹤东游。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座长淮镇,是一个繁华的大都市,也就是古代的扬州。在太平盛世的时候,这里是十里珠帘的小红楼,风光明媚。谁又能想到,艰难的时局降临,边境战乱不断,胡马侵扰,笙歌散去,士人渡江离散,令人忧烦不已。回想当年的英勇奋战,如今看来有何意义?万户封侯已是过眼云烟。只有那座琼花观,依然无恙,花开花落几度春秋。曾经的军营遗址已成荒丘,仿佛带着几分羞涩。
遥望金陵的王府和丹阳郡的山水,绵亘蜿蜒。时局的兴亡,历史的荣枯,都在江水东流的岁月里。何时才能停息?农村里的炊烟袅袅,那里依然是士兵们驻守之地。感叹灯光稀疏,此时仍逗留在此。不用登临醉翁亭,看那蒙蒙细雨中的杨柳枝条。笑话书生的无用,一生劳碌不得富贵。还是骑着仙鹤东游去吧。

去完善
释义
《六州歌头·镇长淮》注释:
1. 镇长淮:镇守长江淮河一带。
2. 一都会:这里指的是繁华的扬州城。
3. 升平日:太平盛世。
4. 珠帘十里春风、小红楼:描述扬州城的繁华景象。
5. 谁知艰难去,边尘暗,胡马扰,笙歌散,衣冠渡,使人愁:形容战争来临,人们纷纷离散,繁华不再。
6. 屈指细思:仔细回想。
7. 血战成何事,万户封侯:指出尽管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获得的战果并不理想。
8. 但琼花无恙,开落几经秋:琼花象征着扬州的繁荣,如今依然如故。
9. 故垒荒丘:形容曾经的军事堡垒变成了废墟。
10. 怅望金陵宅,丹阳郡,山不断绸缪:描绘对南京和镇江的回忆。
11. 兴亡梦,荣枯泪,水东流:描述国家兴衰的感慨。
12. 甚时休:什么时候才能停止战乱。
13. 野灶炊烟里,依然是,宿貔貅:即使在战乱时期,仍有士兵坚守阵地。
14. 叹灯火,今萧索,尚淹留:感叹昔日的繁华已不再。
15. 莫上醉翁亭,看濛濛雨、杨柳丝柔:劝诫人们不要过分沉浸在过去的美好时光。
16. 笑书生无用,富贵拙身谋:讽刺那些追求功名利禄的书生。
17. 骑鹤东游:寓意超脱世俗,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去完善
赏析
《六州歌头·镇长淮》这首词,描绘了扬州这座城市的繁华与历史的沧桑。在和平时期,扬州的十里珠帘和红楼笙歌展现出一片繁荣景象。然而,边疆的纷乱使得这座城市失去了往日的安宁,人们的脸上写满了忧愁。这种情景不禁让人思考战争的意义,万户封侯的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离散和生死未卜的将士。
此外,词中提到“故垒荒丘”,暗示着曾经的战火与悲剧。而今,曾经辉煌的金陵和丹阳已变得荒芜,唯有山峦依旧连绵。这一切都在提醒我们战争的残酷和历史的无情。
下阕中,刘过描述了战争的沉重氛围:野灶炊烟袅袅升起,部队依然在雨中驻扎。他告诫人们不要在醉翁亭欣赏细雨中的杨柳,因为这并不能改变现实。刘过还自嘲书生无用,因为他们在追求荣华富贵时往往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最后,他以骑鹤东游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无奈与期望,希望自己能够拥有逍遥自在的生活,不再被现实的纷扰所困扰。
整体来看,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战争与历史的深刻反思,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六州歌头·镇长淮》是南宋文学家刘过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年)。在这段时间里,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虽然表面安定,但实际上内部矛盾重重,外患日益严重。
刘过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受到文学的熏陶。然而,他的人生经历并不顺利。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如愿以偿。这使得他对当时的科举制度产生了不满,也对朝廷的腐败无能感到痛心疾首。
在这首词中,刘过以“镇长淮”为主题,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他在词中写道:“镇长淮,一苇杭之,与黄鹊相望。谁信篷莱千柱,筹帷犀烛,恍忽如莽。”这里描绘了南宋朝廷面对金兵侵略时,将士们英勇抵抗的场景。
总的来说,《六州歌头·镇长淮》这首词是在刘过人生失意、国家危亡的背景下创作的。它反映了刘过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也展现了他对民族英雄们的敬仰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