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树林昏暗,草丛突然传来风声,将军夜里拉开弓箭。
天亮寻找射出的白羽箭,竟然深深插入石头缝里。

去完善
释义
注释:1. 张仆射:指张延赏,唐代名将,曾任左仆射,是尚书省的长官之一。
2. 塞下曲:古乐府题,多描写边疆战事和戍楼之景。
3. 林暗:树林阴暗,形容环境幽深。
4. 草惊风:风吹草地,比喻草木随风而动。
5. 将军:指主人公,即张仆射。
6. 夜引弓:晚上拉开弓箭。
7. 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8. 白羽:箭矢的别称,因其尾端通常涂有白色油脂而得名。
9. 没:消失,这里指箭矢消失在石头缝里。
10. 石棱:石头缝隙或棱角,这里是夸张手法,形容箭矢深深地插进了石头。

去完善
赏析
《和林逋的〈山园小梅〉》相似地以“晓”与“夜”来组织诗的内容,此诗则是以 “暗”和“明” 两个主要时间线索来构造诗的结构。从总体上看,诗人是以“暗”的“夜”写引弓时的紧张氛围,又以“明”的“平明”写寻箭的神奇与惊喜。短短四句描绘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战斗场景。而其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将军”,性格刚烈而勇猛。 诗歌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战斗经过,使人在紧张的气氛中感受到英雄气概,令人激动不已。
首句“林暗草惊风”写景中寓情,揭示了战争的背景。以“暗”形容“林”,用“草惊风”比喻战争的紧张气氛,表达出战场环境的恶劣和艰苦。第二句“将军夜引弓”进一步描述了主人公的形象。“夜”字点明了战争的氛围与时间,暗示着战争的突发性和敌情的紧急;同时,它还与第三句中的“平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第三句“平明寻白羽”表现出了英雄人物的神勇与机智。“平明”这个特定的时间词,既表明了寻找白羽的过程之长,又突显了主人公的英雄本色。末句“没在石棱中”则巧妙地借助于神话故事丰富了诗歌的内涵。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箭矢深深插入石头缝隙的情景,表现了他惊人的武艺和勇力。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成功地塑造了一位英武不凡、胆识过人的“将军”形象,让人读来激情满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是唐代诗人卢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天宝末年(公元749年-756年),当时唐朝国力逐渐衰弱,边境战乱频发。
在这段时间里,卢纶经历了多次科举落第,仕途不顺,但他仍然坚持文学创作,抒发忧国忧民之情。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在这首《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中,卢纶以边塞军事生活为背景,描绘了将士们英勇杀敌的情景,表现出对国家忠诚和民族尊严的赞美。这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注重意象的营造,语言凝练,富有力量感,充分体现了唐代边塞诗歌的特点。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