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不作书急口令寄朝士
老病懒作书,行藏诗上见。
一心不相忘,千里如对面。
我已八十翁,此身宁久绊。
诸君才杰出,玉石自有辩。
随才供任使,小大皆众选。
明君用良弼,治道方一变。
与之致太平,朝廷还旧观。
老夫眼尚明,细把诸君看。
试将草草书,用写区区愿。
一愿善调燮,二愿强加饭。
三愿保太平,官职日九转。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这年迈多病之人已不习惯亲自写信,只能借诗歌表达心意。即使相隔千里,我们依然心念彼此,仿佛面对面交谈。我已是八旬老人,难以长久拘束在这世间。你们才华横溢,犹如稀世之玉,自在众人心中熠熠生辉。各位人才皆可供国家所用,无论大小职责,都是众望所归的选择。贤明的君主善用良臣,国家的治理之道定会焕然一新。共谋实现太平盛世,朝廷也将焕发昔日繁荣景象。我这老眼尚且明亮,能仔细看清每一位青年才俊。借这寥寥数笔,抒发我衷心的祝愿。第一愿是望国家调理得宜,第二愿是祝愿大家身体康健,第三愿祈求国家安宁,职位步步高升。
去完善
释义
1. 老病懒作书:老病指诗人年老体衰;懒作书表示因身体不适而难以提笔写信。
2. 行藏诗上见:意为通过诗歌来展示自己的行止与品德。
3. 一心不相忘:表示相互间始终关爱关注。
4. 千里如对面:即使相隔千里,也能感受到对方就在面前一样亲近。
5. 我已八十翁:诗人自指已经年逾八十的老人。
6. 此身宁久绊:反问自己这一生还能在世上停留多久。
7. 诸君才杰出:赞扬各位人才出众。
8. 玉石自有辩:比喻诸位犹如精美的玉石,各具特色。
9. 随才供任使:根据各位的才能安排职位,使他们得以发挥所长。
10. 小大皆众选:无论是年轻还是年长的人才,都应广泛选拔使用。
11. 明君用良弼:赞颂贤明的君主能选用良臣辅佐国家。
12. 治道方一变:国家的治理之道会得到彻底改变。
13. 与之致太平:与诸位一起实现国家的太平盛世。
14. 朝廷还旧观:恢复朝廷往日的繁荣景象。
15. 老夫眼尚明:诗人自谓眼睛仍明亮如初。
16. 细把诸君看:仔细观察每一位人才的表现。
17. 试将草草书:尝试以潦草的书法来表达。
18. 用写区区愿:书写微不足道的愿望。
19. 一愿善调燮:希望诸位善于调整国事。
20. 二愿强加饭:祝愿他们饮食健康,精神旺盛。
21. 三愿保太平:期望能保持国泰民安的局面。
22. 官职日九转:祝愿各位官职步步高升。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雄浑的笔力和哲理的思辨令人赞叹不已。"老病懒作书,行藏诗上见",诗人借自己年老体病的现实情况,反衬出在诗歌中表现内心世界的迫切愿望,表达对生活深沉的热爱与赞美。
"一心不相忘,千里如对面",表明诗人与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和情感共鸣,即使相隔千里,也能感受到彼此的关心和思念。
接下来的几联,诗人从自我描绘到表达希望,再到期盼太平盛世,诗句富含哲理,充满了时代的责任感,让人感受到他深切的爱国情怀和社会使命感。
"一愿善调燮,二愿强加饭",体现出诗人对友人诚挚的祝福和关心,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珍视。
最后"三愿保太平,官职日九转",传达了诗人渴望国泰民安、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景,展现了他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懒不作书急口令寄朝士》是南宋著名诗人戴复古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260年左右,正处于南宋晚期。当时,宋金战争频繁,南宋朝廷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背景下,戴复古作为一名文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感到忧虑和担忧。
在人生际遇方面,戴复古早年家境贫寒,靠自学成才。他曾游历四方,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然而,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仕途坎坷。尽管如此,戴复古仍然坚持自己的文学理想,以诗歌抒发心中的感慨。
在这个时期,南宋朝廷的腐朽堕落引起了戴复古的不满。他抨击时政,揭露社会的黑暗面。与此同时,他还关注民间疾苦,关心百姓的生活。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