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张志和渔父图

标题包含
张志和渔父图
苕霅春深花满溪,一钩翻动碧琉璃。 蓑衣篛笠尽有意,不到斜风细雨知。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郑思肖(1241年-1318年),字忆翁,号所南,福建连江人。他是南宋末年的文人、画家,以画兰著称,有“兰癖”之称。 郑思肖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他年轻时曾游学于江南各地,结识了许...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暮春时分苕霅间,繁花铺满了小溪, 清澈的流水宛如一片碧绿琉璃,被水草轻轻拨动。 披着蓑衣戴着箬笠的人们兴致盎然, 只有感受到斜风细雨才最懂春天的美妙。
去完善
释义
1. 苕霅:指浙江境内的苕溪与霅溪,这里代指江南水乡。 2. 春深:春天渐深的意思。 3. 一钩:形容鱼钩或月牙的形状。这里可能是指鱼的游动引起水面的波动。 4. 翻动:翻滚掀动的意思。 5. 碧琉璃:形容水面清澈如玻璃。 6. 蓑衣:用草编织的防雨衣物。 7. 篛笠:竹编的斗笠,用于遮风挡雨。 8. 尽有意: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或价值。 9. 斜风细雨:喻指春天的细雨微风,亦即江南水乡常见的美好风光。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风光,诗人通过生动形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张志和渔父图的赞美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首句“苕霅春深花满溪”,用丰富的色彩展示了春天里的花朵满布的溪流景象,给人以生机盎然之感;次句“一钩翻动碧琉璃”,则把江面比作碧绿如玻璃,形象地展现了水面波光粼粼的美景;第三句“蓑衣篛笠尽有意”,描述了在风雨中忙碌的渔民们,他们穿着蓑衣箬笠,正努力地捕捉鱼儿;尾句“不到斜风细雨知”,将人与自然的融合描绘得淋漓尽致,表达了只有经历斜风细雨,才能真正领悟到生活的艰辛与美好。整首诗既富有浓厚的艺术魅力,又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洞察,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山水画之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张志和渔父图》是宋代诗人郑思肖的一首描绘张志和隐逸生活的诗作。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末年,时值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郑思肖本人也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然而,随着金兵的南下,他的家乡被占领,家族破落,他自己也流亡到了江南。在江南,他结识了张志和,对张志和的隐逸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创作了这首《张志和渔父图》。 这个时期的南宋,正处于金兵的侵略之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朝廷却腐败无能,一味求和,使得国家局势更加危急。在这种背景下,许多知识分子选择了隐居,以逃避现实的苦难。张志和就是其中之一,他以“渔父”的形象,表达了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而郑思肖通过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张志和的敬仰之情,也透露出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