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学石鼓歌
韩公不鸣老坡谢,世间神物霾寒灰。我来北雍抚石鼓,坐卧其下三徘徊。周宣秉旄奠八柱,岐阳大狩鞭风雷。四山罝罦币天布,群后冠带如云来。东征北伐荡膻秽,方召𠼀𠼀何雄哉!铭功镌石告无极,欲镇后土康八垓。自从七国战龙虎,荒荒王迹沦蒿莱。嬴颠刘蹶六代沸,把酒但劝长星杯。陈仓流落一千载,霜饕日剥空黄埃。国子先生老好事,欲比郜鼎珍琼瑰。东都相公守右辅,始舁泮沼剜苍苔。五季蜩螗颇星散,司马刺史初重恢。是时十鼓嗟失一,抛弃不辨何山隈。博搜民间得异臼,秦关复赎连城回。宣和天子向儒雅,太清书画千云堆。诏移此石归汴水,圜桥观听何轰豗。行填字钩发光怪,照耀艮岳金碧开。岂知六龙卒北狩,法物曾不禳凶灾。高车大牛辇万货,填坑咽谷惊三才。是鼓苍黄亦北徒,重器始此蟠燕台。道园诗翁主太学,兴举百废扶倾颓。中门两枨与位置,华楹大栋增崔嵬。承以砖坛护以槛,清阴四幂连疏槐。迩来春秋阅五百,光气夜夜腾斗魁。圣清文明迈巢燧,搜抉书契穷根荄。从臣技能半史籀,别作新鼓相追陪。小儒昏钝无所识,得从棫朴备条枚。细思物理穷显晦,茫茫人事不可推。作歌聊继二公后,不羞驽蹇随龙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韩愈未曾吟咏过的古老石鼓,蒙上了一层薄灰。我来到古都抚摸石鼓,反复揣摩了三遍。周宣王出征八方,岐山狩猎如雷霆。四方的猎户云集,诸侯们穿戴整齐,犹如乌云般聚拢而来。东西南北扫荡腥秽,并派遣周召公共同主持大局,那是何等英伟!刻石铭记丰功伟业,以期安定天下生灵。自战国七雄争霸以来,昔日辉煌的遗迹已经没入荒芜。始皇颠仆,刘邦崛起,六朝更替不息,我们只能举杯祈祷这漫长的岁月。石鼓在陈仓流落了一千年,风霜侵蚀,只剩下空空的尘埃。国子监的贤达们爱好古物,希望能让石鼓重现珍贵。洛阳相国坚守右辅,开始清理泮池挖除青苔。五代混乱之际石鼓失散各地,司马刺史们重新发掘并加以保护。当时十个石鼓失去了一个,不知丢弃在了哪座山的角落。终于在民间找到,并运到秦国归还,那是宋徽宗时期的事。徽宗热爱文化,这石鼓成为了皇宫里的瑰宝。后来石鼓被运往汴梁,引来无数观众的围观。刻字工艺光彩照人,点亮了艮岳的美景。谁料想天命难测,石鼓跟随宋室迁都北方,却终遭劫掠,遗弃荒野。元朝翰林院主持修复,再次辉煌。明清之交,又流转到了田间巷尾,直到本朝才得以保全。如今石鼓重见天日,伟大的文明再度振兴。我的这首诗歌献给那些不朽的石鼓,表达我对他们的敬意。像我这样的小人物也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已属不易。但愿我们能不断探索真理,永远追求光明。

去完善
释义
韩公:指唐代文学家韩愈。他因反对迎佛骨而遭贬谪。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说“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太学石鼓:北宋末年,朝廷认为石鼓是一种祥瑞,打算将石鼓迁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太学府中。后来,石鼓又被安置在北宋的都城汴京的天街圜桥上。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攻破汴京,石鼓被掠至燕京(今北京)。
周宣秉旄奠八柱,岐阳大狩鞭风雷:周宣王即位后使周室中兴,岐阳是指岐山之南,古代岐州、岐阳宫所在地。
七国战龙虎:战国时代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争霸。
陈仓:古县名,位于陕西省西部。公元前363年,秦献公占据此地,号称新秦。秦朝亡后在此设置县。东汉末,废弃陈仓县,设立晋兴县,后又改为上庸县。因此说“陈仓流落一千载”。
国子先生:指国子监的老师,指国子监校长。
东都相公:指洛阳太学主持教务的官员,即洛阳太学的校长。
五季蜩螗颇星散,司马刺史初重恢:五季是指五代时期。司马刺史是指五代时期的各地方官。
艮岳:北宋末年建造的皇家园林,位于河南开封。
六龙:古代的皇帝出行,随行仪仗队中有六匹马的车,称为“六龙”。这里借指皇帝。
北狩:古时候皇帝去北方打猎,后来指皇帝被俘或者避难。
高车大牛辇万货:形容运输物资的车辆众多。
承以砖坛护以槛,清阴四幂连疏槐:描述了太学石鼓保护环境的场景。
从臣技能半史籀:史籀,西周宣王的史官,相传他是大篆文字的创始者。这里指跟随皇帝的官员中有一些擅长书法的文人。
条枚:树木的枝条和小枝。
毗陵秦观:指的是宋代诗人秦观,字少游,号淮海居士。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述并赞颂古代文人墨客发掘保护历史文物的事迹的诗。
首先,诗中提到韩愈、苏轼等人发掘和保护石鼓文的经历,表现了对他们的崇敬之情。接着描绘了周宣王北伐的场景,展现出英勇豪壮的气概。然后转向描述石鼓文的流转历程,感慨其命运多舛。
接着叙述五代时期,石鼓文被司马刺史重新发现并加以重视的过程。之后讲述宋徽宗时期石鼓文被运至汴水河畔的经历,以及其在文人墨客间的尊崇地位。最后感慨明清之际的石鼓文在战乱中的流离辗转,直至在太学得到妥善保护和安置。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历史事件的描绘,不仅展示了古代文人的独特眼光和深厚的历史情怀,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文化的珍视和对先贤的敬仰之情。整首诗情感深沉,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太学石鼓歌》是清朝文学家曾国藩于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创作的一首长诗。这时期,曾国藩正值壮年,任职翰林院侍讲学士,有着较高的文学素养和政治抱负。然而,当时的时代背景并不平静。自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国家,民众疾苦、民族危亡的压力日益加剧。
在这样的背景下,曾国藩深感忧虑,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来反映现实,唤起民众的爱国情怀。于是,他以《太学石鼓歌》为题,将目光投向了周宣王时的石鼓,借古讽今,表达了他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国事民情的关注。在这首诗中,他既回顾了古代圣贤的丰功伟绩,又揭示了现实社会的种种弊端,以此激励人们奋起改革,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