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十韵
素魄离箕舌,鸣鸢载锦绸。
微凉生玉宇,余韵泛兰臯。
竿转相乌数,厨摇萐莆劳。
渚苹偏靃靡,苑树更萧骚。
五斗酲初析,三年翼自高。
陶窗时拂袵,楚榭正挥毫。
尘箧悲鸾扇,云帆戒鹭涛。
洞庭惊木叶,骑省叹霜毛。
势好抟羊角,心终忆蟹螯。
泠然知有待,仙寇异吾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纯净的月亮离开了星空,犹如鸢鸟承载着华丽的丝绸。
玉宇间透露出一丝凉意,兰臯上的余音仍在回响。
乌鹊围绕着鱼竿飞舞,厨房里的萐莆在辛勤劳作。
水边的苹果树摇曳生姿,园林里的树木更显萧条。
五斗米的酒香刚刚散去,三年的翅膀已经长高。
陶然窗前时常拂过衣襟,楚榭之中正在挥毫泼墨。
尘封的书箧里放着悲凉的鸾扇,即将扬帆起航的船只戒备着鹭涛。
洞庭湖的落叶令人惊叹,骑省之地感叹着霜雪中的白发。
势力壮大如同那山羊角,内心却始终怀念着螃蟹的美味。
轻盈地知道有期待的来临,神仙的世界与凡人不同。
去完善
释义
1. 素魄:指月。
2. 箕: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3. 鸣鸢:鹰类猛禽,鸣叫时表示天气晴朗。
4. 载锦绸:意指带上华丽的羽毛。
5. 微凉:轻微凉意,描绘初秋时节景象。
6. 玉宇:形容华丽宏伟的宫殿。
7. 余韵:未完的音律。
8. 兰臯:生长兰花的高地,用以比喻高雅的境地。
9. 竿转相乌数:在日晷上转动竹竿来观测时间,这是古人计时的方法之一。
10. 厨摇萐莆劳:厨娘在厨房中忙碌准备食物。
11. 渚:水中小洲。
12. 萍:水草,此处指水边植物。
13. 靃靡:花草随风摇曳的样子。
14. 五斗酲初析:饮酒之后有些微醺的感觉。
15. 三年翼自高:表达出想要翱翔天地的豪情壮志。
16. 陶窗:陶侃的典故,借指官职。
17. 拂袵:整理衣裳。
18. 楚榭:楚国台观,用楚辞的浪漫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19. 挥毫:提笔写作。
20. 尘箧:收藏书籍或衣物的箱子。
21. 鸾扇:有鸾鸟图案的扇子。
22. 云帆:形容船扬帆而行。
23. 鹭涛:形容海浪翻滚的景象。
24. 洞庭:湖南岳阳的著名湖泊。
25. 骑省:曾任尚书郎的人。
26. 木叶:树叶,这里指树木枯黄的景象。
27. 霜毛:霜降后的草木,这里代指衰老的容颜。
28. 羊角:指旋风,即龙卷风。
29. 蟹螯:螃蟹的两个大钳子。
30. 泠然:轻盈美妙的感觉。
31. 有待:有待于他人。
32. 仙寇:神仙,这里用来说明诗人与世人不同,有着更高的追求。
去完善
赏析
《清风十韵》是北宋诗人杨亿的一首描绘秋天景象的诗作。诗中通过对秋天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仰之情。
首联“素魄离箕舌,鸣鸢载锦绸”,描绘了秋夜明亮的月光和空中飞翔的鸢鸟。这里的“素魄”是指秋夜的月光,而“鸣鸢”则是指秋天的鸢鸟。诗人用“载锦绸”来形容鸢鸟,赋予了鸢鸟一种华丽的感觉。
颔联“微凉生玉宇,余韵泛兰臯”,表达了秋天微凉的气氛和自然界的和谐之美。这里的“玉宇”是指美丽的天空,而“余韵泛兰臯”则是说秋天的气息在湖畔荡漾。诗人通过这一联,传达了秋天宁静的氛围和诗人对自然的感慨。
颈联“竿转相乌数,厨摇萐莆劳”,描述了农民在秋天的劳作场景。这里的“竿转相乌数”是指农民们用竹竿测量太阳的位置,以便计算收割的时间;而“厨摇萐莆劳”则是说厨房里忙碌的身影。这两句诗生动地展现了农民在丰收季节辛勤劳动的场景。
腹联“渚苹偏靃靡,苑树更萧骚”,进一步描绘了秋天的景色。“渚苹偏靃靡”是说水边的苹花朵朵盛开,美丽动人;而“苑树更萧骚”则是说园林里的树木在秋风中摇曳生姿。这两句诗形象地展示了秋天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
尾联“势好抟羊角,心终忆蟹螯”,表达出诗人对秋天的感慨。这里的“抟羊角”是指秋风吹起的景象,而“忆蟹螯”则是诗人怀念秋天的美食。诗人通过这两句诗,传达了自己对秋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清风十韵》是北宋著名文人杨亿于980年至1040年间创作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篇。这首诗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
在创作这首诗的时段,杨亿经历了北宋时期的一系列社会变革和历史事件。他是宋真宗、仁宗时期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曾任翰林学士、尚书令等职,对当时的社会现象和政治风气有着深刻的了解。在这一时期,北宋王朝正处于繁荣稳定的发展阶段,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文人士大夫的地位得到了提高,文学创作也得到了很大的推动。
杨亿在这一时期的个人经历也对他创作这首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早年便以博学多才著称,历任地方官吏,后因才学出众被选拔为翰林学士。然而,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多次遭受贬谪,这使得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他的诗歌作品大多反映了他在这一时期的内心感受和对现实的关切。
在《清风十韵》中,杨亿通过对清风的描绘,表达了其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生活的感悟。他用清风来形容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变迁,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许。这种以自然景象反映人生哲理的手法,体现了杨亿作为一位文学家的独特眼光和深厚的人文素养。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