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都赋
汉遭阳九运,无复见中兴。
不闻黄屋处,郊野蔽旗旌。
三人已成虎,况阻三国兵。
扬尘日月暗,喋血郊原腥。
作都虽云美,其如九鼎轻。
十年翰墨手,摸写费丹青。
人与骨俱朽,山川空炳霛。
吾怀鲍明远,寂莫赋芜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汉朝遭受苦难时运,再也无法见到复兴的景象。
听不见皇帝的车驾所在,只见郊区野外掩藏着战旗。
三个人说的事情就能像老虎一样让人相信,更何况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呢?
尘土飞扬使得日月暗淡无光,血流遍野让郊外充满血腥之气。
建都虽然被认为很美好,但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却微不足道。
花费十年之功学习书法绘画,都是为了传达这美丽的景象。
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消失,只有山川还在闪烁着光芒。
我想起鲍照的《芜城赋》,感慨万分。
去完善
释义
《读三都赋》注释:
1. 汉遭阳九运:"阳九运"意指极其艰难困苦的时期,这里用来说汉朝遭受的困境。
2. 黄屋:皇帝的车驾。
3. 三人已成虎:源自古谚“三人成虎”,意指谣言反复传述会变为事实。
4. 阻三国兵:阻挡三个国家的兵马,暗指战乱频仍。
5. 摸写:仿写、模仿。
6. 寂莫赋芜城:此句描述鲍照《芜城赋》中的荒芜景象,表达作者对鲍照在孤独中创作《芜城赋》的感慨。
去完善
赏析
《读三都赋》是南宋诗人谢薖借古讽今的一首五言诗。诗歌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不满和对历史的感慨。他通过对三国时期的战乱景象的描绘,揭示了当时社会动荡、民生疾苦的现实。同时,通过对汉代中兴梦想的破灭以及东吴、西晋、蜀汉三国之间的纷争,表达出诗人对国家治理的不满和担忧。
诗中“人与骨俱朽,山川空炳霛”一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哀悼以及对山河依旧的感慨。此外,诗人通过怀念鲍照的《芜城赋》,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待。整首诗构思独特,意境深远,展示了诗人对古诗词的独特见解和高超技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读三都赋》是北宋诗人谢薖在熙宁年间创作的诗歌。此时,王安石变法正在进行,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
在这一时期,谢薖以博学多才而闻名于京师,然而他在政治上并不得意,多次遭贬谪。他曾历任太学博士、尚书省郎中等职,后因反对新法被罢免,外放州县任职。这一经历使他对现实有所反思,也对当时的政治形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此期间,谢薖阅读了魏晋时期文学家左思的《三都赋》,感触颇深。《三都赋》描述了当时魏、蜀、吴三国首都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展现了三国时期的繁荣景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繁华已成过眼烟云。谢薖通过阅读此赋,联想到北宋的现实,不禁产生了世事沧桑之感。
因此,在这首《读三都赋》中,谢薖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自己所处时代的忧虑。他一方面感叹历史的变迁,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这种情感渗透在他的诗歌中,使作品具有了深刻的历史底蕴和浓厚的时代色彩。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