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友辞 鱼乌子
鱼乌子,鱼乌子,相唤相挨擦风苇。
春莎渗子渐成鳞,的皪眼光入波底。
唼草芽,啑杨花,勃勃春沫吹春莎。
呜呼此友兮宜接迹,溪气溪香午犹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鱼儿呀,鱼儿们,相互呼唤又挨擦着风中的芦苇。
春天的莎草丛里渐渐出现鱼的鳞片,它们明亮的光线投射到水底。
吃着小草芽,衔着杨柳花,生机勃勃的春潮拂过春日的莎草。
哎,这些朋友真应该接近些,中午时分溪水香气仍存。
去完善
释义
1. "鱼乌子":此处是古人对鱼的昵称。其中"鱼"是对动物的通称,"乌"在古代常用于表示微小或可爱的事物。
2. "相唤相挨擦风苇":意为鱼儿在水中相互呼唤、触碰着芦苇随风摇曳。这里"相唤"指鱼儿在呼唤彼此,"相挨擦"形容它们在相互触碰的状态。
3. "春莎渗子渐成鳞":描述春天里嫩绿的莎草逐渐长出像鱼鳞一样的东西。这里"春莎"指的是春天的莎草,"渗子"则是形容莎草表面纹理像渗透出的水滴。
4. "的皪眼光入波底":描绘出明亮的阳光照射到水面之下。其中"的皪"表示明亮,"眼光"指阳光。
5. "唼草芽,啑杨花":写鱼儿觅食的场景,它们在咬食水草的新芽和柳絮。这里"唼"与"啑"都是动词,有咬食的意思。
6. "勃勃春沫吹春莎":描述了春天里风吹拂着嫩绿的莎草所形成的泡沫。这里的"勃勃"是形容充满生机的样子,"春沫"指春天里风吹起的水沫。
7. "溪气溪香午犹湿":意指在午后的溪边,还散发着湿润的香气。其中"溪气"指溪水的气息,"溪香"表示溪水带来的香气。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鱼乌子”为主题,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鱼儿在水中嬉戏、觅食的场景,以及春天万物复苏的气息。同时,诗中还寓含着对友人相聚的渴望和美好祝愿。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王质是南宋的一位诗人,他的诗歌《水友辞·鱼乌子》创作于南宋时期(1127-1279年)。在这段时间里,南宋王朝在北方金朝的压迫下艰难生存,中原地区长期处于战乱之中。而江南地区则相对较为安宁,成为了文人墨客们的避难所。
王质的人生际遇颇具戏剧性。他年轻时曾担任州郡官员,后因直言不讳得罪权贵而被罢官。此后,他开始了漂泊流浪的生活,游历四方,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一时期的王质,对世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现实关怀。
在《水友辞·鱼乌子》这首诗歌中,王质通过对鱼乌子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命运的感慨以及对当时社会的批判。鱼乌子是一种生活在水中、以水草为食的生物,它们在水中自由地游弋,无忧无虑。然而,当遇到渔人时,它们的命运就会变得悲惨。王质借此比喻自己的遭遇,以及当时社会中许多无辜受害的人。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