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屋
十年诵公诗,正自识孙楚。
一日从公游,如入图书府。
登门迹已熟,入室心相予。
及观连屋处,益知用意苦。
岩岩中书君,正色元祐年。
文章照今古,神物护简编。
盛德宜有后,诸孙如彼贤。
韡韡常棣华,相戒南陔篇。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十年诵读您的诗篇,让我深知您与孙楚一般才华横溢。有一天随您一起游览,仿佛进入了书籍的世界。拜访过多次您的家门,与您心意相通。看了您的房屋布局,更加了解了您用心良苦。端庄的中书君,您威严的神情宛如元祐年间。您的文章光照古今,神奇的事物守护着您的著作。品德高尚的人应该有好后代,您的孙子们都如此优秀。繁荣昌盛的家风,相互告诫要遵从南陔之篇。
去完善
释义
十年诵公诗,正自识孙楚:"十年"指持续的时间,"诵公诗"是指读您的诗歌作品。"正自识孙楚"是说自己因为读了您的诗歌而认识到了孙楚的才华和品格。其中"孙楚"是一个人的名字,他在东晋时以文学才华著名。
一日从公游,如入图书府:"一日"指的是一天的时间,"从公游"是指跟随着您出游。"如入图书府"形象地描述了与学识渊博的人在一起就像置身于知识的宝库之中。
登门迹已熟,入室心相予:"登门"指拜访家门,"迹已熟"是说对这里的地形已经非常熟悉。"入室心相予"意味着进入内室时心情得到了放松,彼此能够坦诚相对。
及观连屋处,益知用意苦:"及观"表示观看到了,"连屋处"指的是房屋相连的地方。"益知用意苦"是说更加了解到您在这里生活的用心之苦。
岩岩中书君,正色元祐年:"岩岩"形容高峻的样子,这里用来赞美一位名叫"中书君"的人物。"正色元祐年"是指他那严肃的态度和风度,表现出正直的品质。"元祐年"是一个时间概念,即公元1086年到1094年,这一时期被称为"元祐"。
文章照今古,神物护简编:"文章照今古"是对中书君的文章才华的赞美,说他的文章照亮了古今。"神物护简编"是在暗示他的文章犹如神奇的力量保护着那些记载历史的书籍。
盛德宜有后,诸孙如彼贤:"盛德宜有后"是指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应该会有后人继承其品德。"诸孙如彼贤"是在称赞他的子孙们像他一样优秀。
韡韡常棣华,相戒南陔篇:"韡韡"形容花盛开的样子,这里用作比喻子孙繁茂。"常棣华"是一种花的名称,这里用来比喻家族的繁荣。"相戒南陔篇"是指在家庭生活中互相提醒遵循孝道的原则。
去完善
赏析
《连屋》是南宋诗人章甫的一首五言古诗,以“连屋”为题材,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谊以及对其才华的赞赏。
首联和颔联通过叙述自己诵读友人诗歌的过程,表达了对友人的高度认可和敬仰之情。其中“十年诵公诗”表达了自己长时间阅读友人作品的历程,以及对友人才华的钦佩;“一日从公游,如入图书府”则形容了与友人交往的美好体验,仿佛置身于一个丰富的知识宝库。
颈联和尾联则以“登门迹已熟,入室心相予”描绘了与朋友亲密无间的相处状态,表达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而“及观连屋处,益知用意苦”则进一步强调了友人对学术事业的执着追求和辛勤努力。
在赞美友人及其作品的同时,诗中还提到了友人的高尚品质和对后世的期望。“岩岩中书君,正色元祐年”描绘了友人的形象及其对历史的尊重,“文章照今古,神物护简编”则是对其作品的高度评价,认为它们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同时,诗人还祝愿友人的后代也能继承其优良品质和才学,使家族事业发扬光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连屋》是南宋诗人章甫的一首描绘田园风光的诗歌。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世纪,也就是南宋时期。这一时期的诗人章甫身处社会变革和战乱之中,他的作品主要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批判。
章甫作为南宋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笔触,展示了当时农村的田园风光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在《连屋》这首诗歌中,章甫通过对田野、村落、农舍等景色的描绘,展现了农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然而,这种美好的生活景象背后,也隐藏着诗人的忧虑和反思。
在这一时期,南宋正处于金国的威胁之下,国家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章甫作为一个关心民生疾苦的诗人,他在作品中表达了对百姓生活困苦的关注和对统治者不作为的批判。在《连屋》这首诗中,章甫虽然描绘了农村的美好景色,但他也揭示了农民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不公。这种对比手法使得作品具有更加深刻的内涵和强烈的时代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