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
登高长是易销魂,多病新来目更昏。
强引儿童追节物,久拚身世任乾坤。
江风冷拂乌纱帽,篱菊香浮老瓦盆。
回首西湖如昨日,交游凋谢不堪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登高远眺常常让人愁绪万千,多病的我近来视力更是模糊不清。勉强领着孩子们追逐节日的气氛,长久以来就放任自己的命运由天地掌控。江风吹拂着我戴的乌纱帽,篱笆旁的菊花香气四溢,飘到老瓦房的花盆中。回想起西子湖畔的美好时光如同昨天,但昔日的友人已经凋零无法再提起。
去完善
释义
1. "登高":指重阳节登高习俗。
2. "销魂":形容极度哀愁的样子。
3. "多病":意指作者身体虚弱。
4. "目更昏":眼睛视力更加模糊。
5. "强引":勉强引导。
6. "儿童":这里指诗人自己的孩子们。
7. "追节物":追逐节日的风俗习惯。
8. "久拚":长期忍受的意思。
9. "身世":指个人生活经历和社会地位。
10. "任乾坤":任凭天地安排。
11. "江风":江边的风。
12. "冷拂":寒冷地吹拂。
13. "乌纱帽":古代官吏所戴的帽子,此处泛指帽子。
14. "篱菊":篱笆边的菊花。
15. "香浮":香气飘散。
16. "老瓦盆":年老的陶制花盆。
17. "回首":回头看。
18. "西湖":此处指的是浙江杭州的西湖。
19. "如昨日":指时间过得很快,仿佛昨天发生的事情一样。
20. "交游":指朋友、熟人。
21. "凋谢":凋零、衰落。
22. "不堪论":无法提起或谈论。
去完善
赏析
《九日》这首诗借重阳佳节抒发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开篇两句“登高长是易销魂,多病新来目更昏”,点明了诗人当下登高赏景的心情。其中“销魂”一词表露了诗人在面对自然景色时所产生的忧伤之感。而“多病新来目更昏”则表达了诗人自身体弱多病的无奈与悲哀。
三、四句“强引儿童追节物,久拚身世任乾坤”,则以看似轻松的话题转入深沉的沉思。通过描绘诗人带着儿童一起欢度节日的场景,表达了诗人身处困境却依然坚强的精神。虽然身体不适,但诗人仍然顽强地生活着,表现出了坚定的意志和豁达的心态。
第五、六句“江风冷拂乌纱帽,篱菊香浮老瓦盆”,描绘了一幅秋日江景图。瑟瑟江风吹拂着诗人的帽子,芬芳的菊花香气萦绕在古老的瓦盆周围。这两句将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融合在一起,生动地展现了秋天的美好景象,也寄托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之情。
最后两句“回首西湖如昨日,交游凋谢不堪论”,抒发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故友的怀念。诗人想起过去在杭州西湖的美好时光,感叹时光的流逝以及昔日好友的离去,流露出深深的惋惜和哀愁。整首诗在这伤感的氛围中结束,留下了令人回味的余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九日》是南宋诗人章甫所作的一首描绘重阳节登高望远的诗篇。此诗创作于公元1186年(南宋淳熙十三年)的秋天。
章甫在南宋年间历任县令、监察御史等职,致力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百姓安居乐业。然而,在国家内部矛盾重重、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他因直言进谏而遭到权臣排斥,饱受政治斗争之苦。
在当时,南宋正处于金朝威胁之下,北方领土丧失严重,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面对这一严峻局势,章甫忧国忧民,希望朝廷能够励精图治,重振国家雄风。然而,现实却令他感到无奈和痛惜。
在这首《九日》诗中,章甫借重阳佳节抒发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他以登高远眺的情景,寓意南宋君臣应正视面临的困境,勇敢担当起民族复兴的重任。全诗流露出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崇高的人生理想,反映了南宋时期知识分子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