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旱
巫歌瓦鼓自村村,下鬼安能谒帝阍。
尽室每愁风卷屋,何时得见雨翻盆。
久无蚯蚓来堂上,颇说飞蝗集谷根。
投老躬耕营一饱,客怀岁晚不堪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山村之中回荡着巫歌与击瓦鼓声,地下的亡魂又如何能叩开天帝的门。全家愁容满面,因风吹走了屋顶,何时才能见到大雨倾盆?长久以来没有蚯蚓在屋前露面,倒是听说了蝗虫聚集在稻谷的根部。年老的我亲自耕种只为求得温饱,客居异乡的情怀在这岁末之时实在难以言表。
去完善
释义
1. 巫歌瓦鼓:指求雨的巫师敲击瓦罐以祈求雨水。瓦鼓是古代一种打击乐器,这里用来比喻求雨的声音。
2. 下鬼:古人认为,地狱分为十殿,第九殿名叫“无间地狱”或“阿鼻地狱”,又称为“下鬼国”。这里用来比喻普通百姓。
3. 谒帝阍:意思是求见皇帝,这里借指向朝廷祈求降雨。
4. 尽室:全家,所有家庭成员。
5. 风卷屋:形容狂风来袭,房屋被吹走。
6. 翻盆:形容大雨滂沱,如翻盆倒水。
7. 蚯蚓:一种生活在土壤中的昆虫,古人认为蚯蚓出现意味着土壤湿润,将有雨水。
8. 飞蝗:一种蝗虫,飞行时翅膀振动发声。这里用来比喻害虫聚集。
9. 投老:指老年,这里诗人自指。
10. 躬耕:亲自耕种,这里指诗人自己的农耕生活。
11. 营一饱:谋求温饱,这里指努力解决吃饭问题。
12. 客怀:诗人在外的心情。
去完善
赏析
《苦旱》这首诗描绘了干旱带来的生活困苦和百姓疾苦。诗人以巫歌瓦鼓自村村开篇,反映出乡野村落的民间抗旱祈雨的风俗。下鬼安能谒帝阍则暗含了诗人对于神权社会的讽刺,暗示人们求神拜佛并不能解决现实的困境。
接下来,诗中描述的尽室每愁风卷屋、何时得见雨翻盆,形象地展现了干旱给农户带来巨大的生活压力和经济损失。蚯蚓是春雨的象征,这里说“久无蚯蚓来堂上”意味着长时间的干旱使得土壤干燥,农作物生长受到严重影响。而“颇说飞蝗集谷根”更是进一步说明了庄稼因为天旱即将面临蝗虫灾害的风险。
面对这些严重的灾难,投老躬耕营一饱,诗人表达了深深的无奈。自己年岁已大,无力改变现实环境,只能寄望于农田劳作勉强温饱。“客怀岁晚不堪论”一句情感深沉,体现出行旅之人忧虑重重的心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苦旱》是南宋诗人章甫的一首忧国忧民之作。这首诗创作于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年),正值南宋政局动荡、国家财政拮据、民生疾苦之际。诗中,章甫以“怨”为基调,表达了对“苦旱”这一自然灾害的哀痛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困境和百姓的疾苦。
在这个时期,章甫的个人经历也颇为曲折。他曾是宋朝的一位地方官员,后因直言不讳而遭到贬谪。在流放期间,章甫亲眼目睹了百姓的苦况,对国家的命运倍感忧虑。因此,他将这种忧虑化为文字,表达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之情。
此外,这个时期的南宋社会正处于内外交困的状态。内部,政治腐败严重,国库空虚,民生凋敝;外部,金国不断侵扰边境,国家危在旦夕。在这种背景下,诗人将个人的感慨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通过《苦旱》一诗表达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