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诸生于内集堂作诗以勉之
济济众君子,庠序之冠冕。
来燕升我堂,良用慰衰蹇。
清言屏丝竹,善意陋肴膳。
兹藩实故国,贤哲世多显。
荀陈没已远,余迹竟未践。
顾惭为政久,儒道不加阐。
云飞乏孔翠,庙荐阙瑚琏。
非期宠禄光,或虑志业浅。
惟天傥有待,在己固当勉。
临觞无以侑,相敦在诚善。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众多才华横溢的学者,是学馆中的佼佼者。他们聚集在我的讲堂,给我带来安慰和鼓励。我们谈论着学问,摒弃了世俗的喧嚣,大家真诚的心意,使得简陋的饮食也变得美味可口。在这个地方,曾经是国家的繁荣之地,历史上涌现了许多贤明之士。然而,如今那些过去的名士如荀子和陈平都已远去,他们的足迹似乎还没有被后人踏足。回顾自己长时间担任政务工作,却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儒家的学说。犹如乌云遮蔽了孔子的风采,庙堂之上供奉的祭品缺少了宝玉和象牙。这并不是说期望得到名利的光环,而是担心自己的志向和能力不足。如果上天愿意给予我机会,那么我必须更加努力地修行。让我们一起举杯,无须劝酒,真诚的善良就是最佳的陪伴。
去完善
释义
1. 济济:众多的样子。
2. 庠序:学校。
3. 冠冕:指学子。
4. 燕:宴会。
5. 清言:谈经论道的言辞。
6. 丝竹: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代指音乐。
7. 善意:友好的感情。
8. 陋肴膳:简单的饮食。
9. 兹藩:这个地方,指燕地。
10. 故国:故乡。
11. 荀陈:即荀氏和陈氏,春秋时期诸侯国的两个大家族。
12. 没:死亡。
13. 余迹:留下的痕迹。
14. 顾惭:感到惭愧。
15. 为政:从政。
16. 儒道:儒家之道,即儒家思想。
17. 孔翠:孔雀翠鸟,这里比喻美好的东西。
18. 庙荐:庙堂之上祭祀用的供品。
19. 瑚琏:古代的一种玉器。
20. 非期:不期望。
21. 宠禄:皇帝的恩宠和俸禄。
22. 云飞:喻人才被选拔。
23. 傥:如果。
24. 在己:在自己身上。
25. 敦:勉励。
26. 诚善:真诚善良。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燕诸生于内集堂作诗以勉之》,出自宋代诗人韩维之手。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内集堂中众多学子们的勉励之情,以及对他们的期待与希望。诗歌首联点出内集堂中人才济济,他们都是学校的佼佼者;接着叙述他们来到内集堂,使得年迈的诗人为之欣慰;紧接着诗人用“清言屏丝竹,善意陋肴膳”描绘出内集堂的简朴氛围,以及学生们谦逊的品质;然后诗人提到这里虽然偏安一隅,但自古圣贤辈出,同时感叹那些曾经的风采已经远去,而他们却未能追随前人的足迹;诗人为此感到愧疚,认为自己没有将儒家之道发扬光大,同时也指出缺乏像孔子和荀子那样的圣贤人物来推动儒家思想的发展;接着诗人表示自己并没有期望得到丰厚的俸禄和显赫的地位,只是担心自己的志向和事业是否足够高尚和深远;最后,诗人表示相信天意自有安排,而自己能做的只有努力前行,同时举杯勉励众人要真诚善良,互相扶持,共同成长。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时期,公元1068年,正值新朝初建、繁荣昌盛之时,文人士大夫纷纷云集京师,为国家献策献力。在这群文人墨客之中,有一位名叫韩维的才子。韩维自幼才华横溢,颇得皇帝赏识,进入朝廷任文学侍从。他的父亲曾官至尚书左丞,家风严谨,家教优良,使得韩维养成了勤奋好学、关心民生的品质。
然而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韩维并非一帆风顺。由于他在政治斗争中保持中立态度,使得他在官场生涯中多次受到排挤和贬谪。尽管如此,他依然坚守自己的信念,关心国家百姓,努力寻求振兴国家的途径。在公务之余,他喜好吟诗作画,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公元1068年,韩维在一次文人聚会中,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这首《燕诸生于内集堂作诗以勉之》。在这首诗中,他以燕地(今河北一带)为背景,描述了燕地的风土人情,勉励燕地的学子们要勤奋学习,为国家建功立业。这首诗充满了家国情怀和对学子的期望,成为了当时文人学子传颂一时的佳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