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仲小圃
白云不为轻风起,闲影融融映秋水。
静中观物万象呈,借问此心何所始。
蚊飞蠓过那足问,要识人生行乐耳。
君开小圃富幽致,自外而观如画里。
陶公高兴只柴桑,晏子之居徒近市。
春归森森青竹上,秋尽离离从草靡。
岁华流转只常在,月魄盈亏未尝死。
经纶胸次自开泰,语笑尊前即倾否。
君知消息何处来,於穆我师纯不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白云不会因为轻风吹起,倒映在波光粼粼的秋水中的影子愈发悠然。在静谧之中观察世间万物呈现出来的千变万化,不禁想问问这心中之情到底是如何开始的。蚊虫飞过何必去关心,要知道人生的真谛在于寻得快乐。你在田园中营造了宁静的氛围,站在外面看就像一幅画。陶渊明喜欢的只有柴桑的风景,晏子的居所却靠近市集。春天的时候,翠竹郁郁葱葱,秋天的时候,小草离离披披。岁月匆匆,唯有美好长存;月亮的阴晴圆缺并未消亡。胸怀壮志、气度非凡的你,面对笑语和尊敬,总是应对自如。你知道这些变化是从哪里来的吗?这种深厚而纯净的感情,来自于我们崇高的老师。
去完善
释义
1.白云不为轻风起:指云彩不会因为轻微的微风就飘走。这里主要是为了引出下一句“闲影融融映秋水”。
2.闲影融融映秋水:指白云倒映在平静的湖水中,与水面的影子相融,形成一种宁静和谐的画面。
3.静中观物万象呈:意指通过观察自然界万物,可以发现世界的种种变化和现象。
4.借问此心何所始:借用提问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内心世界的追问。
5.蚊飞蠓过那足问:指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不值得去计较。
6.要识人生行乐耳:强调了把握当下,尽情享受生活的重要。
7.君开小圃富幽致:表示诗人在小圃中的优雅生活和自然之美。
8.自外而观如画里:描绘了诗人的小圃美丽如画的景色。
9.陶公高兴只柴桑:这里陶公指的是陶渊明,他用“柴桑”代指他的田园生活。
10.晏子之居徒近市:晏子指晏婴,他虽然住在城市附近,但生活仍然恬淡静谧。
11.春归森森青竹上:描述春天来临时,竹林生长繁茂的景象。
12.秋尽离离从草靡:描绘秋天结束时,小草随风摇曳的姿态。
13.岁华流转只常在:比喻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更替是永恒不变的。
14.月魄盈亏未尝死:形象地表达了月亮盈亏的循环往复,永无止境。
15.经纶胸次自开泰:表明诗人拥有宏大的胸襟和广阔的气度。
16.语笑尊前即倾否:意味着诗人与友人们的谈笑风生,令人愉快。
17.君知消息何处来:诗人询问朋友对某事的看法或意见。
18.於穆我师纯不已:表达了对德高望重的前辈的敬仰之情。
去完善
赏析
《仁仲小圃》是南宋文学家胡寅的一首描绘田园风光的诗作。诗人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笔触,展现了一幅宁静优美的画卷。首联写景,“白云不为轻风起,闲影融融映秋水”,描绘出一幅宁静的秋日图景,白云悠悠,倒影在静静的湖面上,充满了诗意的宁静。颔联则以“静中观物万象呈”来形容在这种宁静的氛围中观察世界,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接下来的两联,“蚊飞蠓过那足问,要识人生行乐耳”和“君开小圃富幽致,自外而观如画里”则是对人生哲理的探讨,通过赞美小圃的美景,传达了诗人对人生的豁达态度。尾联则通过对陶渊明的柴桑山、晏子的故里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仁仲小圃》是南宋诗人胡寅的一首描绘田园风光的诗歌。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47年,正值南宋时期。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胡寅正担任湖州州学教授一职,远离政治中心,这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自然界的美好。在这段时间里,他走访了友人仁仲的小圃,被其美丽景色所吸引,遂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同时,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还反映了当时南宋社会的时代风貌。南宋时期,战乱不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在这首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胡寅通过描绘宁静的田园生活,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和平的渴望。这也反映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安定生活的期盼和对于自然和谐的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