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能仁长老祖秀
此世未可出,太虚无古今。
一尘绝点染,万象罗萧森。
白云从何来,舒卷亦无心。
流风散远影,花雨释重阴。
俄然际碧海,倏尔归遥岑。
方来讵可执,已去谁能寻。
何人知此意,鱼鸟徒高深。
道人乃如许,洒落湘之南。
冥鸿岂避弋,倦鹤亦投林。
昔年淮泗间,清誉喧佩簪。
石塔缝无际,盐官鼓无音。
衡山亦何有,神廪供爨鬵。
十年一纸衲,彩线穿金针。
上方万壑外,微笑开我襟。
幽怀久自契,俗虑何由侵。
攀萝共明月,流水写瑶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现在我还不能离开这个世界,在广阔的宇宙中,时间和空间都消失了。
在这里,没有尘埃和杂色的影响,各种景象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那些洁白的云彩,它们从哪里来呢?它们自由自在地舒展着,也没有任何忧虑。
那些随风飘散的影子,那些如雨般飘落的花瓣,都在为我们释放沉重的心情。
突然之间,我们就好像来到了碧海之上,又在一瞬间回到了遥远的山峰之中。
这些瞬间的变化无法被抓住,也无法被追寻。
有谁理解这种感受呢?那些生活在水中的鱼儿和空中的鸟儿,也只能感知到这份深邃而高远的境界。
那位高人,他就在湘江之南的地方。
那些大雁并不害怕被射猎,那些疲倦的仙鹤也愿意回到树林之中。
在过去的岁月里,他在淮泗一带,名声响亮,被人们称赞。
他的生活过得平淡无奇,就像在石塔之间的缝隙中一样,无声无息。
衡山又能给他什么呢?他的精神世界丰富多样,他自己就能满足自己的需求。
他在山间居住了十年,每天就靠着一份素斋度日。
在他的内心世界里,那些高峰、深谷都变得无关紧要了,他只是微笑着面对生活。
他的心情已经与大自然融为一体,那些世俗的烦恼再也干扰不到他。
他在月光下攀爬那些藤蔓,用流水声演奏出优美的音乐。
去完善
释义
1. 示:教导;展示。
2. 能仁:佛教术语,指具备佛陀智慧的人。
3. 长老:佛教中身份尊贵的僧人,年老德高者,一般被尊称为“长老”。
4. 祖秀:作者的朋友或学生。
5. 太虚:天空,大气层。
6. 一尘:佛家语,指微小的世界。
7. 点染:这里是指染污、玷污。
8. 万象:世间的各种事物。
9. 萧森:萧条冷落。
10. 白云:此处比喻人的境遇无常。
11. 无心:没有意识,无意为之。
12. 流风:流动的风,喻指传播广泛的事物。
13. 花雨:佛教中形容如雨般散落的鲜花。
14. 释:消散。
15. 重阴:阴暗的环境或心情。
16. 俄然:突然间。
17. 际:到达。
18. 碧海:广阔的大海。
19. 倏尔:忽然之间。
20. 归:回归。
21. 遥岑:远方的山峦。
22. 方来:未来的事情。
23. 讵可执:无法把握。
24. 已去:已经过去的事情。
25. 鱼鸟:比喻超脱世俗的隐士。
26. 高深:高远深沉的境地。
27. 道人:修道的僧侣。
28. 洒落:自然大方,不矫揉造作。
29. 湘之南:湖南省南部地区。
30. 冥鸿:远离尘世的高尚之士。
31. 避弋:躲避射鸟的箭。
32. 倦鹤:疲惫的仙鹤,比喻隐逸之人。
33. 投林:指进入山林隐居。
34. 淮泗:淮河与泗水,代指江淮地区。
35. 清誉:崇高的声望。
36. 佩簪:仕宦的象征,借指为官从政。
37. 石塔:佛塔的一种。
38. 缝:缝隙,裂隙。
39. 无际:无边无际。
40. 盐官:产盐的地方,借指富饶的地区。
41. 鼓:击鼓,敲钟。
42. 衡山:南岳衡山,位于湖南省。
43. 神廪:神明所赐的食物。
44. 供爨鬵:烹饪食物。
45. 十年:指长时间的积累。
46. 一纸衲:一幅刺绣。
47. 彩线:绣花用的彩色丝线。
48. 金针:刺绣时所用的金属针。
49. 上方:指寺庙中的最高建筑。
50. 万壑:形容地形险恶,谷壑众多。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示能仁长老祖秀”,描绘了诗人在与能仁长老祖秀交流过程中所领略到的哲理与禅意。诗人以宇宙、自然景象为背景,表达了禅宗大师以超脱、自在的态度面对人生和世事的哲学思想。
首联提出世间万物相互关联的观点,强调现实世界的复杂性。颔联以优美的画面,呈现了万象森罗的自然景观,强调了这一景象中各要素的联系及相互作用。颈联以云朵的舒展和花雨的飘落为例,表现事物的变化无常,引申到人生哲理的思考。
接下来,诗人用“俄然际碧海,倏尔归遥岑”的形象描绘,比喻生活的美好与无常,寓意人们应从容应对世事的无常与突变。诗中体现了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提醒人们不能执着于物质世界,勿让世俗烦恼侵蚀内心。
尾联通过描绘祖秀长老的形象,进一步强调诗人主张的超然物外的态度。诗人鼓励人们效仿这位长老的处世哲学,挣脱世俗纷扰,追求精神的解脱与心灵的纯净。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深入浅出地传递了作者在禅宗哲学上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示能仁长老祖秀》是南宋著名诗人、学者胡寅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左右。在这期间,胡寅因政治上受挫,退隐山林,致力于文学研究和创作。
这个时期,南宋正处于金国的威胁之下,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在文化和思想领域,儒家学说受到佛、道两家的挑战,产生了许多新的学术思想和观念。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胡寅对人生、信仰和道德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在个人生活方面,胡寅与能仁长老祖秀相交甚厚,两人在宗教信仰、文学修养等方面有着共同的兴趣和追求。这首诗表达了胡寅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人生哲学的深刻反思。他借用佛教教义,提醒人们在面对困境时要有坚定的信念,以慈悲为怀,达到心灵的解脱与超越。
去完善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