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
急雨收残暑,西风吹暮蝉。
烟浮水空阔,露洗月华圆。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阵雨带走残余的热气,秋风袭来,黄昏的蝉鸣随之飘散。
烟雾在水面上弥漫,显得水面更加开阔;露珠洗净月亮的光辉,使得月色愈发圆润明亮。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急雨:骤雨,大雨。
2. 残暑:指夏天残留的热气。
3. 西风:从西方吹来的风,在秋天最显著,因此常被视为秋天的象征。
4. 暮蝉:傍晚时分叫的蝉。
5. 水空阔:水面广阔。
6. 露洗月华圆:月光被露水清洗得格外明亮圆润。
去完善
赏析
《秋》张舜民
这首诗歌以简练的文字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对自然的热爱。“急雨收残暑,西风吹暮蝉”两句,通过秋雨和西风,形象地描绘了夏天的炎热逐渐消退的过程,同时也暗示了季节的更替。而“暮蝉”的出现则代表着秋天的到来,这也是古人常常用来象征秋天的事物。接下来的“烟浮水空阔,露洗月华圆”则通过对烟雾、露水、月光等景物的描绘,进一步强调了秋天的气氛。整首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是北宋诗人张舜民所作。这首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至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之间。这个时期,正值北宋政局动荡之时,西夏、契丹等国对中原地区虎视眈眈,内部矛盾重重,人民生活困苦。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张舜民作为一位关心民生疾苦的知识分子,目睹了战乱带给百姓的苦难,感慨万分。他怀着一颗悲天悯人的心,用诗词来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同情。因此,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张舜民对战乱中的百姓生活的深切关注,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此外,张舜民在这一时期的人生际遇也是颇为坎坷。他曾因参与政治斗争而被贬谪,经历了流放和囚禁的痛苦。这些人生经历使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民间的疾苦,也使他的诗歌创作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和人文关怀。
总的来说,《秋》这首古诗是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创作的,它既反映了作者的人生际遇,又表现了那个时代的背景特征。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北宋时期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