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还家书寄社中
萦纡一带本乎漫,碓碓依村自作滩。
卷却片帆舟转急,斟残斗酒雨犹寒。
从教稚子嗔归晚,祇为良朋得会难。
佳景无穷吟不尽,还家携与社中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绵延环绕的这一带景色原本就漫无边际,村子周围水边的石头都被流水冲刷成沙滩的形状。
我卷起船上的帆,使小舟行驶得更加迅速,船桨的转动让我感觉到雨滴的寒意,似乎连酒意也被消散了。
孩子们责怪我回家太晚,我只因为和好朋友难得相聚,所以逗留了片刻。
这里的美丽风景数不胜数,难以用言语完全表达出来,回家后我会带着这些美丽的景致与乡里的人们分享。
去完善
释义
1. 萦纡:弯曲环绕的样子。
2. 一带:一片地带,这里指河流。
3. 本乎漫:源于江河水流的弥漫。
4. 碓碓:农村水边用来舂米的水碓。
5. 依村:靠近村庄。
6. 作滩:形成河滩。
7. 卷却:收起,卷起。
8. 片帆:孤舟,小船。
9. 舟转急:船只行驶得更快了。
10. 斟残:喝完。
11. 斗酒:即一斗酒,古代的一种酒量单位。
12. 嗔归晚:责怪回家太晚。
13. 教:让,使。
14. 祇为:只是因为。
15. 佳景:美景。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离家期间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朋友的眷恋。诗人在外奔波,心中却牵挂着家乡的亲人与朋友。诗人用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画面:萦纡的一带,村庄中的碓臼,急驶的船只,饮尽的斗酒,以及微寒的雨丝。这些意象巧妙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诗人表达了对稚子的关爱和无奈,孩子可能会因他晚归而生气,但诗人却觉得为了见朋友一面的机会难得,宁愿忍耐这种小孩子的任性。这份深厚的友情也是诗人牵挂的东西之一。
最后两句“佳景无穷吟不尽,还家携与社中看”则表明,尽管诗人离家在外,但他没有忘记家乡的美好景色和朋友间的深厚感情。诗人坚信,当他回到家乡,定能将这些美景与友人一同分享。整首诗情感真挚,结构紧凑,令人陶醉其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将还家书寄社中》是南宋诗人陈宓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理宗时期,约在公元1260年左右。这个时期,南宋王朝已经失去了北方领土,正处于金兵入侵、战乱频繁的困境之中。
陈宓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为著名文人陈傅良。他在年轻时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有着深厚的儒家思想。然而,他的人生际遇并不如意,曾数次科举不第,未能进入官场。后来,他投身于抗金事业,成为了一名英勇的战士。在这段时间里,他深感家书的珍贵,因此写下了这首《将还家书寄社中》。
在时代背景方面,南宋理宗时期,金兵多次南下侵扰,南宋朝廷软弱无能,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个时期,许多文人志士都积极投身于抗金事业,希望挽救国家的危亡。陈宓就是其中的一员,他的诗歌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民族矛盾和社会现实。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