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亭
春融四泽形如介,著我茅亭跨此间。
纵使戴星朝玉阙,终输乘月看金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天的景色如同有形状的物质一般融入四方的水面,我的茅草亭子就坐落在这样美丽的景象之中。尽管需要连夜赶往皇宫,但在明月下欣赏这金色的波浪终究是无法被替代的美好。
去完善
释义
《介亭》:介亭位于四泽之地,“春融四泽形如介”是指春天消融了河流湖泊的水位,形状像古代的服饰,用以比喻水位的下降。
“著我茅亭跨此间”中的“著我茅亭”是指诗人建造的简陋的亭子,跨在此间指在四泽之地建立。
“纵使戴星朝玉阙”中,“戴星”是早出晚归,披星戴月的意思,表示诗人在早上起身忙碌,晚上才回来。 “玉阙”是天子的宫殿,这里用来指代皇帝所在地。
“终输乘月看金澜”中的“终输”有“到底不如”的意思,表达了诗人对忙碌生活的厌倦和对清静生活的向往。而“乘月看金澜”是描述诗人夜间赏月时看到的湖面波光粼粼的美景,这里的“金澜”指的是金色的波浪,即月光映照在水面上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陈宓的《介亭》将春日景色与诗人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描述春天的四泽(湖泊)以及其上的茅亭,表达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虽然诗人在日间需要辛勤工作,但心中依然渴望在夜晚赏月观湖的美景。这首诗生动描绘了诗人的理想生活和追求,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介亭》是南宋诗人陈宓的一首描绘秋景的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南宋光宗绍熙年间(约公元1190年)。
在这个时期,陈宓身处官场,历任州县官吏,虽然政绩斐然,但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复杂,他被贬谪在外。在这样的生活背景下,他有机会亲近自然,感受四季的变化,从而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在陈宓生活的时代,南宋正处于政治动荡、社会矛盾激化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南宋朝廷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国势渐微,百姓生活困苦。然而,文人墨客们却在这样的环境中,将个人情感融入诗歌创作,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风格。
在这首诗中,陈宓以细腻的语言描绘了秋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季节更替的感慨以及对人生的哲思。尽管生活中充满了波折,但诗人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用诗歌书写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