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叶翰林游虎丘分韵得丘字
四顾渺平野,孤撑见林丘。
常疑涌地出,傥复海所浮。
上有千人台,灵踪想前修。
无情肯深义,顽石亦点头。
下有百尺渊,神光干斗牛。
阴崖不见日,草木皆先秋。
两晋多达士,东亭抑其流。
结庐远车马,寄此山之幽。
一朝施白足,弃去如毛輶。
矧伊桑下宿,肯作贾胡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环顾四周,原野空旷无边;孤独之中,只见山林一片。
我常常怀疑这土地是涌出来的,或许又是大海托浮起来的。
山巅之上,有千人坛遗迹,想象着往昔的修行之人。
看似无情的石头也会领会深厚的意义,点头示意。
山脚下有一百尺深的渊洞,神光照耀在天空与地面之间。
阴暗的山崖看不到阳光,草木仿佛都提前感受到了秋天的气息。
魏晋时期,贤士众多;东亭之下,阻挡了流水。
在这里筑庐远离尘世喧嚣,寄托在这山的幽静之中。
有一天能布履闲行,便轻松离去,如同微小的羽毛。
何况我只是树下暂居,怎么会像商人一样长久停留呢。
去完善
释义
1. 虎丘: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北部的一座著名山峰,相传吴王阖闾葬于此地。
2. 渺:原意为水面辽阔无边的样子,此处形容视野开阔。
3. 四顾:四处张望。
4. 平野:平坦的原野。
5. 孤撑:指虎丘孤峰突起,耸立在平原之上。
6. 林丘:树林和丘陵。
7. 涌地出:形容虎丘的山峰像是从地下涌出的。
8. 傥复:也许、或许。
9. 海所浮:古人认为虎丘是由海水退去后形成的陆地。
10. 千人台:虎丘山顶的千人石,传说吴王阖闾曾在此地宴请千名宾客。
11. 灵踪:灵异的迹象。
12. 前修:先贤、前辈。
13. 无情:指石头没有情感。
14. 深义:深厚的道义。
15. 点头:古人相信石头能显灵,所以称为“点头”。
16. 百尺渊:虎丘剑池,深约百米。
17. 神光:神奇的闪光。
18. 干斗牛:直上云霄,与星斗相接。
19. 阴崖:背阳的山崖。
20. 草木皆先秋:指虎丘的天气比别处先入秋。
21. 两晋:指的是东晋和西晋两个朝代。
22. 多达士:有很多高雅之士。
23. 东亭: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住所,又名“兰亭”。
24. 结庐:搭建茅屋,此处比喻隐士的住处。
25. 车马:代指世俗纷扰。
26. 寄此山之幽:借这座山的幽静寄托自己的志趣。
27. 一朝:有一天。
28. 施白足:把脚洗干净。
29. 弃去:丢弃世俗。
30. 如毛輶:像羽毛一样轻盈。
31. 矧伊:何况。
32. 桑下宿:以桑树为依靠的地方,形容流浪汉或旅行者的住所。
33. 肯作:愿意做。
34. 贾胡留:商人逗留,形容流连于尘世之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一同游览虎丘的景象和感想。诗人首先通过对虎丘的描述,表现出其孤独、高耸的特点,突出了虎丘的地形特征。接着,通过“涌地出”和“海所浮”等词汇,表达了虎丘的神秘性和不可知论的意味,使虎丘形象更加生动鲜明。
诗人在上面两句中还提到了千人台和灵踪,体现了虎丘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同时表达了对过去历史的思考和感叹。在“无情肯深义,顽石亦点头”中,诗人进一步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的思考:即使是无情的石头,也有其深厚的内涵和价值。
接下来,诗人转向了对虎丘深渊的描写。深渊的神秘感与阴暗,以及草木的变化,都体现了秋天的来临。在诗人眼中,这秋天的景象也是虎丘的一种象征,意味着虎丘的深厚历史与文化。
随后,诗人提到两晋时期的文人墨客,他们在这幽静的山谷中建立住所,远离喧嚣,追求精神世界的满足。这种生活态度引发了诗人的感慨和赞美。
在最后几句中,诗人描述了一个得道的高僧离开尘世,不留恋任何物质,只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与前面提到的世俗文人士大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表现出了诗人对这种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和敬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同叶翰林游虎丘分韵得丘字》是宋代诗人程俱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具体年代约为公元1160年左右。这个时期的南宋正处于国家积贫积弱、社会矛盾激化的时期,虽然宋金议和,但北方的领土仍然丧失严重。
在这个背景下,程俱作为一位具有爱国情怀的文人,对国家的现状忧心忡忡。他的一生都在努力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但始终未能如愿。在这首诗中,他以游览虎丘为契机,抒发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中的“叶翰林”是指叶梦得,他是南宋初年的一位著名文人,曾任翰林学士,后因战乱而辞官归隐。他与程俱相交甚厚,共同游历过许多名胜古迹。这首诗就是在他们一同游历虎丘时创作的。在诗歌的分韵中,程俱选择了“丘”字,表达了他对山川风物的热爱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