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路寄喻凫先辈
求名如未遂,白首亦难归。送我尊前酒,典君身上衣。
寒芜随楚尽,落叶渡淮稀。莫叹干时晚,前心岂便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想要追求功名却未能成功,即使头发变白也难以回乡。请给我面前的酒,以此换取你的衣服。寒冷的荒芜随楚国消失,落叶在淮河边稀少。不要感叹时光已晚,前面的道路难道就不能前行吗?
去完善
释义
1. 中路:指人生中途或半道;喻指当前境遇。
2. 喻凫:唐朝诗人,与方干同时期,曾任官员,后因时局动乱辞官回乡。
3. 求名:追求功名,指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
4. 白首:指年老,此处暗示喻凫前辈年岁已高。
5. 尊:古代对酒杯的称呼。
6. 典:抵押,借出。
7. 寒芜:寒冷的荒草;比喻战乱的景象。
8. 楚:楚国,指代当时的战乱地区。
9. 淮:淮河,长江下游重要支流之一,流经安徽、江苏等省份;此处泛指战争波及的地区。
10. 干时:合乎时机,指在合适的时候获得成功。
11. 前心:对未来的信心;此处指对建功立业的信念。
去完善
赏析
这首《中路寄喻凫先辈》是唐朝诗人方干的一首抒怀诗。全诗以自述的方式表达出求功名而不得的无奈以及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首联“求名如未遂,白首亦难归”,讲述了作者求取功名未能如愿,至老年仍漂泊在外无法返回故乡的现实。这一句寓意着作者在仕途中遇到挫折,显示出其命运的无奈和悲凉。
颔联“送我尊前酒,典君身上衣”,则描绘出作者与友人相聚的情景。朋友赠酒、以衣相抵,展现出作者生活的困顿以及友情的真挚与深厚。
颈联“寒芜随楚尽,落叶渡淮稀”,通过描绘冬天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离家千里之外的寂寥心情。同时也暗示了作者长途跋涉、奔波劳碌的经历。
尾联“莫叹干时晚,前心岂便非”,传达了作者乐观的人生态度。即使岁月蹉跎,也不能放弃心中的理想。这一句与首联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丰富和深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中路寄喻凫先辈》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方干创作的一首寄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朝末期,大约在870年至900年之间。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方干正身处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唐末时期,社会矛盾激化,政治腐败严重,战乱频繁。这种时代背景对诗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对生活和社会现实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在这一时期,方干的人生际遇也颇为坎坷。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未能及第。这使得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愤懑愈发强烈。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反而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他游历四方,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切磋诗艺,共同进步。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方干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友情的珍视。他在《中路寄喻凫先辈》一诗中,以生动的描绘和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友情的怀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