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成
那得工夫过一关,从空放下绝追攀。
松风不入是非耳,竹迳肯通人我山。
有问对谈惟莫莫,无心袖手只闲闲。
忽闻枝上灵禽语,似笑山翁痴复顽。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要有时间度过一个难关,全然抛开繁杂的追求。
让松树的风声不入世俗之耳,竹林的小径连接人与自然。
与人交谈时保持沉默,无心地袖手旁观,只有闲暇。
突然听到树枝上的鸟儿啼鸣,似乎在嘲笑山中的老者既痴又愚。
去完善
释义
1. 那得:意指“怎么会有”。
2. 工夫:时间、功夫。
3. 一关:一个难关或关卡。
4. 从空:一种宗教观念,指的是让心灵脱离世俗的烦恼。
5. 放下:指放下世俗纷扰与执着。
6. 绝追攀:完全断绝了对世俗名利地位的追求。
7. 松风:松林间的风声。
8. 是非耳:指听到的是非纷争的耳朵。
9. 竹迳:竹林中的小径。
10. 人我山:分别心造成的隔阂,这里指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11. 有问对谈:有人提出问题与我讨论。
12. 惟莫莫:“莫”表示禁止或否定,这句话意思是只有保持沉默不作回应。
13. 无心袖手:心无旁鹜、袖手旁观的态度。
14. 忽闻枝上灵禽语:突然听到树枝上的鸟叫。
15. 似笑山翁痴复顽:仿佛在嘲笑我这老头既痴迷又顽固。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那得工夫过一关”起句,展现出禅意浓郁的画面,通过描述自己在深山古刹之中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接下来“从空放下绝追攀”更是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事纷扰的超脱心态,做到真正的放下。诗人听到松涛阵阵,而将世间的是非置之度外,坚守内心的纯净,“松风不入是非耳”和“竹迳肯通人我山”体现出了他的超脱与淡泊。在与世无争的境地中,诗人连基本的交流也摒弃了,用“有问对谈惟莫莫”表达了自己的沉寂心境。面对这般的世态,诗人始终保持一种淡定的心态,用“无心袖手只闲闲”描绘出自己的从容生活。最后一句“忽闻枝上灵禽语”,诗人将自己想象为山林中的仙人,倾听着大自然的美妙乐章,既有讽刺世俗之人的意味,又暗示自己精神世界的独立与高雅。整首诗节奏徐缓,结构严谨,语言优美,让人感受到了诗人的旷达与高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偶成》是南宋时期诗人释子益所创作的。这首诗展示了释子益在禅定中对人生百态的感慨和体验,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坚守信仰的情怀。
释子益生活在南宋中期,这个时代正处于政治腐败、战争频繁的社会环境中。作为一名僧侣,释子益深感世事的无常和人生的痛苦,因此在诗中流露出深沉的忧患意识。他在修行过程中,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和人们的行为,体会到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这种对生命真谛的思考,使得他的诗歌具有深厚的哲理意味。
释子益作为一位僧人,他的生活主要围绕着寺庙展开。他与其他僧侣共同诵经礼佛,参与寺院的日常事务。然而,他并没有完全沉溺于佛教的教义之中,而是关注现实社会的问题,关心百姓的生活。这使得他的作品既具有宗教色彩,又充满了现实关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