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
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
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全国各地繁荣的景象逐渐消失在时光的河流中,犹如鸟儿失去羽毛般飘零不定,度过了一年又一年。在他乡的山间呼唤声中,花儿染上了鲜血般的颜色;而曾经的花园在春天的到来时,却只剩下烟雾般的青草。阴雨绵绵,仍旧围绕着浓郁的绿树;月亮斜挂在天空,仿佛即将沉入黑暗之中。湘江之畔,夕阳西下,伴随着令人悲痛的声音,使回家的行人心生哀愁。
去完善
释义
《子规》:唐代诗人吴融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1. 子规:即杜鹃鸟,因其叫声类似于“不如归去”,故常用来象征离愁别绪。
2. 吴融:字子华,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浙江钱塘人。
3. 国:指国家,这里可以理解为整个国家。
4. 繁华:繁荣昌盛的景象。
5. 委:舍弃,丢弃。
6. 逝川:流逝的江河,这里可以理解为时间。
7. 他山:其他的地方。
8. 叫处:鸣叫的地方。
9. 花成血:形容花朵的颜色像鲜血一样鲜艳。
10. 旧苑:古老的花园。
11. 来:到来,来临。
12. 草似烟:形容草的形态如同烟雾一般轻盈。
13. 暗:阴暗,光线暗淡。
14. 不离:无法离开,紧紧依附。
15. 浓绿树:茂密的树木。
16. 月斜:月亮偏西,即将落下。
17. 吊:挂念,怀念。
18. 欲明天:天将明未明的时候。
19. 湘江:湖南省的主要河流,这里可以代指湖南一带。
20. 日暮:太阳即将落山的时候。
21. 凄切:悲伤,悲痛。
22. 愁杀:使人非常忧愁。
23. 行人:路上的人,这里可以理解为游子。
24. 归去船:回家的船只。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杜鹃鸟(别名子规)的哀鸣和婉转形象,同时也寓含着作者忧国忧民之心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首联“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意味着国家的繁荣如流水般逝去,而子规鸟年复一年地飞翔在神州大地之上。颔联“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写子规鸟哀鸣之时花朵仿佛都染上了它的血泪,故园的春天里草木宛如烟雾般朦朦胧胧。颈联“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描述了子规鸟在风雨交加之时仍然紧紧依偎着浓绿的树荫,月光下垂吊的身影预示著黎明的到来。尾联“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表明子规鸟在夕阳西下的湘江边发出令人凄然的哀鸣,使归乡的旅人心情愈发沉重。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时间的深深感慨,以及因国家繁荣不再而产生的忧虑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子规》是唐朝诗人吴融的一首五言诗,创作于公元897年左右。当时正值唐朝末期,政治动荡、战乱频仍,人民生活困苦。在这个时期,吴融作为朝廷官员,亲眼目睹了社会的黑暗面,对民生疾苦感同身受。这首《子规》就是他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在诗歌中,吴融借用了古代传说中子规鸟啼血的故事,表达了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同时,他也暗示了自己作为朝廷官员,有义务为国家和人民谋求福祉,但在现实面前却感到无力回天。这种情感在这首诗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总的来说,《子规》这首诗反映了唐朝末年社会动荡、民生困苦的现实,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和关爱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