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花寒
山禽哺雏半欲抟,坐想葛帔临风湍。
数日阴霖复未畅,不知更作枣花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山中鸟类哺育着雏鸟,仿佛要展翅飞翔,我静坐沉思,想象着它们在风中轻盈地飞过。这几日的阴雨连绵不绝,让人感觉寒冷无比,无法预知这样的天气还要持续多久,就像那枣树上的花朵,依然承受着风雨的摧残。
去完善
释义
1. 山禽:生活在山间的鸟类,通常指可以入馔的鸟,如野鸡等。这里可能指的是老鹰或者凤凰。
2. 哺雏:哺育幼雏。这里特指雌性鸟喂养小鸟的行为。
3. 半欲抟:这里的“抟”是指聚拢、聚合的意思。这句话意思是鸟妈妈每次只喂给幼鸟一半的食物,让它们学会争抢食物。
4. 葛帔:用葛编织的披肩,是一种古代常见的衣物。
5. 临风湍:站在风口上,湍急的水流边。这里“临风”是对应上一句的“坐想”,描述了诗人想象自己在山巅之上,面临着呼啸的山风。
6. 阴霖:连绵阴雨。
7. 枣花寒:此处“枣花”应当是指枣花凋零时的景象,而“寒”则表示这种景象使人心生寒冷。
8. 更作:更加展现出……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自然界中的景象和诗人对其的感受。首句“山禽哺雏半欲抟”,描述了山中鸟类哺育幼鸟的情景,表达了母爱之伟大与生命的延续。次句“坐想葛帔临风湍”,通过描写穿着葛帔的诗人坐在狂风呼啸的山涧旁的场景,体现了诗人的孤独、苍凉之感。接着在“数日阴霖复未畅”一句中,诗人表达了他对连绵阴雨的无奈与惆怅之情。而在结尾的“不知更作枣花寒”中,诗人以“枣花寒”这一富有象征意义的景象收尾,形象地刻画出了自己在现实环境中所承受的心灵压迫以及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带来的心灵创伤。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致描绘,展现了诗人在面对生活中的困厄时的坚韧与无奈,从而使得诗篇具有一种深沉而忧郁的意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枣花寒》是宋代诗人沈辽的一首抒情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枣花开时节所感受到的寒冷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世事无常的感慨。在诗中,沈辽通过对枣花的描绘,传达出了一种孤独、凄凉的情感。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沈辽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沈辽(1032-1088),字睿达,号云巢居士,湖州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宋代著名文人、政治家。他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饱读诗书,才华横溢。然而,他的仕途并不顺利,曾两次被贬谪。这些经历使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沈辽所处的时代背景。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诗歌创作尤为活跃。在这个时期,许多文人都以诗歌抒发个人情感,表达对时事的关注。沈辽作为这个时代的一员,他的诗歌也深受这个时代的熏陶。
在了解了以上背景后,我们可以将它们融合在一起,创作出以下关于《枣花寒》的创作背景描述:
北宋时期,诗人沈辽以其才情横溢的诗歌作品而闻名于世。在公元1088年左右的某一天,时值枣花盛开的季节,沈辽漫步于庭院之中,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寒冷氛围。这一景象触发了他的思绪,使他回想起了自己坎坷的仕途生涯和逝去的美好时光。他不禁感叹世事无常,时光荏苒。于是,他挥笔写下了这首《枣花寒》,借枣花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对时光流逝的惋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