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白云堂
四十余年随世缘,眼昏头白更茫然。
它时一念若不断,来向此山开福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四十年间随顺世间因缘,眼花发白的年纪感到更加迷茫。
如果未来某一时刻信仰坚定不移,定要来到这座山上播撒福德。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天竺:这里指浙江杭州的天竺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于西湖西面,海拔412米。
2. 白云堂:在天竺山的白云峰上,是天竺山的主要寺庙之一。
3. 四十余年随世缘:指作者已经度过了四十多年的世俗生活。
4. 眼昏头白:形容老年人的形象,眼昏指视力模糊,头白指头发变白。
5. 茫然:指对生活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
6. 它时:未来某个时候。
7. 一念:一个念头或想法。
8. 若不断:如果这个念头持续不断。
9. 福田:佛教用语,指有益于众生的行为,可以积累善业,如同播种于田,能收获果报。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人生态度和信念的诗。诗人沈辽以其独特的方式描绘了自己四十余年的生活经历,以及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所经历的世事变迁。“四十余年随世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无奈与妥协,而“眼昏头白更茫然”则透露出诗人在岁月流转中所感受到的迷茫与困惑。然而,尽管生活中充满了曲折与挑战,诗人仍然坚守着内心的信仰——“它时一念若不断,来向此山开福田”,意味着他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即使面对困境也决不放弃。这种坚定不移的精神力量使这首诗具有了深刻的内涵与感染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天竺白云堂》是宋代诗人沈辽创作的一首山水诗。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杭州西湖天竺山游览时,所见到的美丽景色和寺庙的宁静氛围。全诗如下:
“天竺云开秀,深堂复晓晴。
湖光浮缥渺,山色露峥嵘。
古殿焚香冷,虚檐滴溜清。
空花谁悟道,抚景漫留名。”
根据这首诗,我们可以推测它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宋代,具体时间未详。在这段时间里,沈辽作为一位学者,对山水风光和佛教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游历各地,欣赏美景,并将自己的所见所感融入诗歌之中。
在宋代,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一时期,经济繁荣,科技进步,文学艺术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同时,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较为成熟的阶段,许多寺庙成为文人墨客游览、题诗的场所。沈辽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了这首赞美杭州天竺山的诗。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