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兴十六首 其八
黄叶日已落,西飇易惊衰。
忆昔阳春下,芳华弄葳蕤。
四序不代运,生物皆凌夷。
匆匆盖常理,晚暮令人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秋天黄叶纷纷落下,西风萧瑟,容易让人感到生命的衰落。回想春天的阳光明媚,花朵盛开,生机勃勃。四季交替,万物生长变化,时光流逝总是让人感伤。这一切都是自然的规律,但人们仍然会为时光的逝去感到悲伤。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黄叶:黄色落叶的简称,这里指秋天。
2. 西飙:西风,秋冬季节的风向。
3. 阳春:春天,春天阳光充足,故称“阳春”。
4. 芳华:芬芳的花朵。
5. 葳蕤:草木茂盛的样子。
6. 四序:四季。
7. 凌夷:衰落,衰退。
8. 常理:一般的规律或道理。
9. 晚暮:晚年,晚年时光。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黄叶”起笔,展现了一幅秋天景象,生动地描绘了季节更替的自然规律。诗人通过对比春夏的繁荣与秋季的凋零,表达了万物生灵都会经历由盛至衰的过程。诗中,“西飇”一词象征时间的流逝,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时光荏苒、人生短暂的感慨。在感叹生命短暂的同时,诗人传递出珍惜当下、把握美好时光的人生态度。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现象的感悟和对生命的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古兴十六首 其八》是宋代诗人沈辽的一首咏史怀古诗。这首诗歌描绘了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则志不遂、忧国忧民的悲剧性人生。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048年,正值北宋时期,沈辽因官场失意而退居江南。在那个时候,宋朝的文人士大夫普遍关注国家命运和民族精神,因此,沈辽有感于屈原的命运,写下了这首诗歌。
在那个时代,中国社会正处于由盛转衰的时期,政治腐败,外患不断。沈辽作为一位有理想的文人,对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深感忧虑。他在诗歌中借屈原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忠诚报国、为民造福的渴望和对现实的不满。
总之,《古兴十六首 其八》的创作背景是沈辽在北宋时期,因官场失意而退居江南的岁月。在这段时间里,他深感国家命运多舛,民族精神不振,因此在诗歌中表达了对忠诚报国、为民造福的渴望和对现实的不满。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