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卢郎中国华赴闽宪

标题包含
送卢郎中国华赴闽宪
相望千里马牛风,联事湖湘各已翁。 造次便呼儿女见,绸缪略与弟兄同。 百年又是梅花发,万事何如荔子红。 欲附使轺嗟不及,却怜身在俊躔中。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陈傅良(1137年-1203年),字君举,号止斋,浙江温州瑞安人。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教育家,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陈傅良出身书香世家,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他年轻时曾师从郑伯熊、吕祖谦等著...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相望千里马牛风:指距离遥远,喻指作者与卢郎中国的距离。“马牛风”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王祭不供,无以缩酒,吾是以听也。尔尚供乃族繁。无弃尔劳,何择非牛?不胜其禽兽,以降尔身。女何仇兹?赐尔迁于厥邑。”意为相隔很远,如同马牛之风,互不相干。这里用来形容距离的遥远。 2. 联事湖湘各已翁:指作者与卢郎中国在各自的地方为公事忙碌。“湖湘”指的是湖南一带,这里代指作者所在地;“已翁”是作者的自称,表示年老的自我。 3. 造次便呼儿女见:形容卢郎中国行事果决,不拘小节。“造次”指轻率、仓促;“儿女见”是比喻,形容卢郎中国的豪爽、大方。 4. 绸缪略与弟兄同:形容作者和卢郎中国之间的亲密关系,如同兄弟一般。“绸缪”是紧密相连的意思;“略与弟兄同”是作者对自己的谦称,表示自己和卢郎中国的关系如同兄弟一般亲密。 5. 百年又是梅花发:这句诗用梅花象征时间的流逝,表达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感慨。 6. 万事何如荔子红:这句诗用荔枝成熟时的鲜艳红色象征人生的纷繁复杂,表达对世事的看法。 7. 欲附使轺嗟不及: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想要跟随卢郎中国去福建的愿望,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法实现。“使轺”是古代使者乘坐的车子,这里代指卢郎中国;“嗟不及”是作者的感叹,表示自己无法跟随卢郎中国一起去福建。 8. 却怜身在俊躔中:这句诗是作者的自嘲,表示虽然自己无法跟随卢郎中国一起去福建,但毕竟还有职责在身,不能随意离开。“俊躔中”是古代对士人官员的称呼,这里作者以“俊躔中”自称,表示自己仍在公务岗位。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离别之情和寄寓美好祝愿的送别诗。陈傅良以其特有的语文才情,通过描绘事物间的对比、时空的变化,展示了送别的情境和对友情的赞美。"相望千里马牛风",形象地描述了两地相隔之遥远;"联事湖湘各已翁",表达了两人共同度过时光的深刻友谊。接着诗人以乐观的态度展望未来,相信友情会如同家庭亲情一般长久。“百年又是梅花发”象征时光飞逝,而“万事何如荔子红”则传达了世事变幻但友情长存的哲理。最后两句,流露出诗人对即将远行朋友的关怀和不舍。整首诗情感真挚,辞藻华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卢郎中国华赴闽宪》是南宋诗人陈傅良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1127-1279年)。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北宋的灭亡和南宋的建立,政治局势动荡不安。然而,这个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诗人、词人和作家,如陆游、辛弃疾、李清照等。 在创作这首诗时,陈傅良的个人生活也充满了波折。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成功中举。尽管如此,他并未放弃对学问的追求,最终在晚年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就。此外,他还曾任过地方官吏,因此对社会现实有较深刻的了解。 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南宋政权偏安江南,福建地区作为国家的东南沿海门户,战略地位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下,卢郎中中国华被任命为闽宪,负责监察福建地区的政务。陈傅良在此时写下这首送别诗,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切之情,同时也寄托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