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折梅

标题包含
折梅
行到颓墙与断桥,试和明月拗枝头。 江南多少闲儿女,带着梅花便带愁。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走到破损的城墙和断裂的桥上,试着跟明月一起摇曳树枝。江南有多少悠闲的男女,携带着梅花也携带着忧愁。
去完善
释义
1. 折梅:指采摘梅花,此处含有借物言志的意味。 2. 赵时韶:南宋诗人。 3. 行到颓墙与断桥:描述诗人行走的路线,颓墙代表荒废,断桥表示破损,暗示国家山河破碎,民生凋敝。 4. 试和明月拗枝头:表达诗人试图借助明月的力量折取梅花的意愿。 5. 江南:地理概念,代指长江下游一带的地区。 6. 闲儿女:指生活悠闲的人们。 7. 带着梅花便带愁:此句为比喻修辞手法,意指江南地区的人们,即便生活在相对安逸的环境中,依然对国家的现状充满忧虑。
去完善
赏析
《折梅》是赵时韶的一首描绘梅花之美的诗。首句“行到颓墙与断桥”,形象地描绘出江南水乡的特有景致,颓墙、断桥构成了一幅凄美画面,为接下来的情感抒发创设了情境。 接着,诗人写到“试和明月拗枝头”,通过拗折梅枝这一动作,展现了诗人的潇洒和豪放。明月照在枝头,更显出梅花的清丽脱俗之美。同时,这一动作也暗示着诗人对梅花的执着和挚爱。 而“江南多少闲儿女,带着梅花便带愁”则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沉思考。江南水乡的人们,因生活琐事或离愁别绪而心情郁结。而在梅花盛开的时节,人们往往触景生情,更易唤起心中的哀思之情。在这里,梅花成了情感的载体,使得原本美好的事物沾染上浓郁的愁绪。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折梅》是南宋诗人赵时韶创作的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晚期(1127-1279年),这是一个政治动荡、社会矛盾尖锐的时期。赵时韶生活在这个时代,对于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会。 在南宋晚期,金兵不断南侵,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赵时韶作为一个文人,虽然无法直接参与战斗,但他通过诗歌表达了人们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在这首《折梅》中,他以梅花为象征,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赵时韶在创作这首诗歌时,可能正处于一个人生低谷。他或许因为战乱而无法与家人团聚,也可能因为仕途不顺而陷入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通过对梅花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坚韧不屈的品质和高尚的爱国情怀。 同时,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南宋与金朝的对立使得中国的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种背景下,赵时韶作为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