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人堂为李几仲赋
读书当读孔孟书,我饱尚可推其余。
莫求捷径拾青紫,口但澜翻腹空虚。
孔孟之功如药石,洗濯肝胃充肌肤。
如农去莠植嘉谷,如行九折遇坦途。
我怜赤子在远域,疾痛不闻其叫呼。
何当攘臂问民瘼,古之循吏谁为儒。
我观李侯少英特,闭门不曳侯王裾。
诗书已误半世事,一割未信鸡牛殊。
弹冠小县何所为,长养善类恶者诛。
作堂之名固有在,要使膏泽流海隅。
不愿力田频赐爵,不愿校雠归石渠。
使我三年饭脱粟,活此千人为亲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阅读应读孔孟经典,我餍足之余可施惠于人。
勿贪快捷之门而求官禄,空口辩论腹中却空。
孔孟教诲如良药,涤净身心以充实。
似农夫除去杂草播良种,犹行曲折之路终达坦途。
哀怜那些困于远乡的赤子,痛苦无人在乎。
何时能挺身而出关心民生疾苦,古代的贤官可谓儒者。
我看李君年少英俊,关起门来拒见权贵。
虽受诗书熏陶误半生事业,却坚信有异鸡牛之分。
掌教一方该做些什么呢?培养善良之辈惩恶扬善。
盖学堂并非只为名利,要令温暖光辉普照众生。
不想因勤劳耕作不断加官进爵,也不屑于在宫中任史官编校书籍。
只愿这三年百姓温饱,让我尽孝为人间添乐。
去完善
释义
1. "读书当读孔孟书":这里的“孔孟”是指孔丘和孟轲,即孔子和孟子,是儒家学派的奠基人。这句诗意味着读书应该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
2. "莫求捷径拾青紫":“青紫”在古代指的是官员的服饰,这里比喻官职。这句意思是不要通过不正当手段谋求官职。
3. "口但澜翻腹空虚":形容有些人只会夸夸其谈,实际上肚子里没什么货。
4. "孔孟之功如药石":将孔孟的思想比作药石,指它们能够治疗人心灵的疾病,使人精神健康。
5. "如农去莠植嘉谷":用农民去除杂草种植优良稻米来比喻教育要去芜存菁,培养优秀人才。
6. "如行九折遇坦途":形容人生道路曲折,但只要坚定信念就能走上平坦的大道。
7. "我怜赤子在远域":诗人担忧偏远地区的民众生活困苦,表达了他的同情之心。
8. "何当攘臂问民瘼":诗人表达了自己渴望了解民生疾苦,为民请命的愿望。
9. "古之循吏谁为儒":循吏是指清正廉洁的好官,这句诗询问历史上有哪些好官是儒士出身。
10. "我观李侯少英特":诗人赞美李几仲年轻有为,有英勇气概。
11. "闭门不曳侯王裾":表示李几仲性格孤高,不愿意趋炎附势,结交权贵。
12. "诗书已误半世事":诗人认为李几仲因为过于专注于诗书而耽误了许多世间事务。
13. "一割未信鸡牛殊":这句诗句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意为把各种事物混为一谈,无法分辨它们的差别。这里用来讽刺一些人不分善恶,混淆是非。
14. "弹冠小县何所为":"弹冠"是指整理衣冠,准备做官。这句诗的意思是,在小县城当官有什么作为呢?
15. "长养善类恶者诛":鼓励培养善良之人,惩罚恶人。
16. "作堂之名固有在":这句话意思是,这个厅堂之所以取名为"爱人堂",是因为它体现了对人民的关爱之情。
17. "要使膏泽流海隅":这句诗句意味着要使仁爱之光普照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关爱。
18. "不愿力田频赐爵":诗人表示自己不想凭借努力种田来频繁获得封赏。
19. "不愿校雠归石渠":"校雠"是指校对古籍,"石渠"是天子藏书的地方。这句诗意思是,诗人不想去做那种校对古籍的工作,因为这在他看来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20. "使我三年饭脱粟":"脱粟"是指糙米。这句诗意思是,只要让我连续吃三年的糙米饭。
去完善
赏析
《爱人堂为李几仲赋》是南宋诗人苏过的一首表达关心民生、倡导儒者精神的诗歌。诗中赞扬了孔孟之学的巨大作用,以孔孟的教导作为洗涤心灵的良药,并呼吁官员们要以民为本,关心民众疾苦,发挥循吏精神。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作者对李几仲的期望与赞美,希望他能坚守信念,传承儒学精神,为民谋福祉。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生动,富有哲理,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儒家情怀和人文关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爱人堂为李几仲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过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4年),这是苏轼和其子苏过活跃的时期。这个时期,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受到排挤,被贬谪到黄州等地,而苏过则陪伴在父亲身边,一同度过了这段艰难的岁月。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苏东坡的文学作品以豪放、超脱、关心民生的特点著称,而苏过的诗歌则更多地展现出宁静、沉稳、关注个人情感的特点。这首《爱人堂为李几仲赋》正是苏过在这段时间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首诗中,苏过通过描绘一幅田园生活图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亲人的关爱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