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访别魏使君 其一
踏雪寻春计亦优,不如去款魏君侯。
雪裘风帽台州去,岂是无才入蔡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雪地里寻找春天的美景也是一种很好的计划,但不如去拜访魏国的君主。穿着风雪衣,戴着帽子前往台州,这并不是因为没有才能进入蔡州。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踏雪寻春:指冬天雪地中寻找春天的足迹或景象。
2. 计亦优:计划也很好。
3. 款:谒见;拜访。
4. 魏君侯:指魏使君。
5. 雪裘风帽:形容穿戴御寒衣物在风雪中的样子。
6. 台州:今天的浙江省台州市。
7. 蔡州:今天的河南省汝南县。这里可能用蔡州之典,即唐代诗人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诗中“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未负幽期志,兼全宠辱身。凌寒随杞梓,到家已愁人。”中所说之蔡州。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释居简的诗中,诗人以踏雪寻春的情景开篇,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然而,诗人在接下来的诗句中笔锋一转,提到要去拜访魏君侯,暗示了这场寻春之旅的目的。这里的“踏雪寻春”和“去款魏君侯”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展现了诗人此次出行的动机。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自己的装束——披着雪裘、戴着风帽,向着台州出发。这里的“雪裘风帽”既体现了诗人的潇洒不羁,也反映出他对于寒冷的冰雪天气并不畏惧。诗人借此传达出自己对这次拜访的期待与热情。
最后,诗人用反问句收尾:“岂是无才入蔡州?”这句诗暗示了诗人对自己的才华充满信心,同时也表现出他对此次拜访的信心。整首诗通过描绘诗人踏雪寻春的情景,以及他对于拜访魏君侯的热切期望,展示出诗人的才情和豪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雪中访别魏使君 其一》是宋代诗人释居简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北宋末年,公元10世纪初。
在这一年代,中国正处于唐宋之交,社会动荡不安。此时,由于政治腐败、战争频繁等原因,人们的生活普遍困苦。在这种背景下,释居简以诗明志,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友谊的珍视。
在这个时期,释居简曾游历四方,结交了许多朋友。他与魏使君之间的深厚友谊,使他在一次雪中的离别之际,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诗篇。
在诗中,释居简通过描绘雪中的景色,表达了与朋友分别时的不舍之情。他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朋友的深情厚谊。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高超的文学造诣,还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友情的重视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