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行
仙门诸水会,流下瓦窑沟。
中有吊湘客,西城南北楼。
旗翻稻花风,棹涩梅子雨。
夜逻无骚音,绛纱蒙首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仙门:泛指雄胜之地,可以理解为繁华的城市地区。
2. 瓦窑沟:可能指的是特定的地方或者水沟,也可能是随意命名的。
3. 吊湘客:悼念屈原的人。
4. 西城:中国古代城市的一个区域,通常位于城市的西部。
5. 南北楼:古代建筑物的名称。
6. 旗翻稻花风:旗帜在稻花盛开的田野中飘动。
7. 棹涩梅子雨:形容雨季船桨不灵活的情状。
8. 夜逻无骚音:夜晚巡逻没有骚乱的声音。
9. 绛纱蒙首:用红色的丝巾遮住头部。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端午节的景象。诗人首先描述了仙门诸水的汇流情况,水流穿过瓦窑沟,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接下来,诗人提到了吊湘的客人,这些人在西城的南北楼上,似乎在悼念古人,表达了他们的哀思之情。
诗的后面两句,“旗翻稻花风,棹涩梅子雨”,用形象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端午节的风俗活动:旗帜飘扬如同风吹过的稻田,船桨划过仿佛梅子雨的滋味。这两句将风俗活动和自然景色融为一体,展现了端午节的美丽景象。
最后两句,“夜逻无骚音,绛纱蒙首去”,描绘了人们在夜晚没有骚动,安静度过节日的场景。人们戴着红色的头巾,表示驱邪避瘟之意。这一场景体现出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端午行》是南宋著名诗人叶适的一首描绘端午节风俗的诗。这首诗作于公元12世纪末的南宋时期。此时,中原地区正处于金朝统治之下,南宋政权偏安江南一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然而,尽管外部环境恶劣,民间的节日活动依然丰富多样,百姓在节日中寻求欢乐和安慰。
在这个特殊时期,叶适目睹了百姓在端午节期间的热闹场景,如赛龙舟、包粽子等习俗。他通过这些节日活动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同时,他也反映了当时民间顽强的生活态度和乐观的精神风貌。总的来说,《端午行》是一首富有浓厚时代气息和深刻寓意的诗,展现了叶适关注社会现实和关心民生疾苦的人文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