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寄欧阳舍人书

标题包含
寄欧阳舍人书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常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曾巩(1019年-1083年),字子固,江西南丰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曾巩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勤奋好学,才华横溢。他于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中进士,历任地方官职,颇有政绩。在任期间,他...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巩鞠躬致敬,敬爱的舍人先生: 自从去年有人回来,承蒙您赐赠书信和为先祖父撰写的碑铭。我再三阅读,感受和理解并存。碑铭对于世人来说,意义接近于历史,但又和历史有所不同。历史上,无论是善行还是恶行,都会被记录,但碑铭主要是用来颂扬那些有功德、才能和品行的人,他们害怕后代不知道,所以选择用碑铭来铭记。这些碑铭可以放入庙中,也可以埋在墓中,目的相同。如果这个人品行恶劣,那么为什么还要为他撰写碑铭呢?这就是它与历史的区别。撰写碑铭的言辞,是让亡者在九泉之下没有遗憾,让生者对自己严格要求。善良的人在碑铭上看到自己的事迹被传颂,会激发他们更加努力;品行不良的人因为看到自己的劣迹被曝光而感到羞愧和畏惧。而那些具有才华、见识广博、义薄云天的人士,他们的优秀言论和美好行为都会在碑铭中展现出来,足以成为后世的典范。碑铭的目的,不仅仅是接近历史,还能起到警示和劝勉的作用。 然而当世道衰落时,许多人的子孙都希望赞颂他们的亲人,但他们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因此即使是坏人,也希望能够拥有碑铭,以此来炫耀给后世。作者们既然不能拒绝他们,也只能在写完后对这些人感到无奈。如果我们写了恶人的坏话,人们会觉得不舒服,所以碑铭开始变得不真实。后来撰写碑铭的人,经常会观察这个人的生活。如果发现这个人不能承担碑铭的重任,那么如果他不是真正公正无私,那么他的碑铭就无法流传于世。所以千百年来,无论是公卿大夫,还是普通百姓,几乎每个人都有碑铭,但真正能流传下来的却非常少。其原因并非其他,而是因为碑铭的主人并不具备应有的德行,或者撰文的作者并非出于公正无私之心。 那么,什么样的碑铭主人能够称得上公正无私呢?除了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还能够以优美的文字进行表达的人,否则无法胜任。具有良好道德的人,在面对恶人时,他们不会接受对方的请求为其撰写碑铭;而在面对普通人时,他们能够明辨是非。一个人的行为,有时候看起来很善良,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有时候看起来不忠,但内心却很善良;有些人善恶并存,无法确定他们的实际品质;有些人的实际能力远大于他们的名声,有些人的名声远大于他们的实际能力。就像用人一样,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怎么能做到明辨是非,公正无私地评价一个人呢?只有能够做到不被迷惑、不盲目迎合,才能够真正做到公正无私。但是,如果文字不够优美,即使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也很难被世人所接受和传播。所以说,只有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并且擅长文学的人,才能撰写出公正无私的碑铭,难道不是这样吗? 然而,拥有良好道德品质并且擅长文学的人,虽然可能在同一时期出现,但也可能是几十年甚至一二百年才出现一次。他们的事迹难以流传下来,而且他们也很难遇到真正的知音。像您的道德品质和文学成就,就是那种几百年才能出现一次的人物。我的祖先们的言行举止都非常出众,幸运的是遇到了您为他们撰写碑铭,他们的公正无私,以及他们的名字能够流传后世,毫无疑问。而世上的一般学者,每次读古人的传记,都会为他们的感人事迹感动得泪流满面,更何况是他们的子孙呢?又何况是我呢?想到要追随祖先的美德,想要找到能够传承的方法,就会明白您把您的才华赐给了我和我的三代家族。我对您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我应该如何来回报您呢? 然而我又想,像我这样的浅陋迟钝的人,您都能提拔我,我的祖先们即使经历了困苦的生活,最后仍然英年早逝,但您却能让他们不朽。那么世界上那些杰出的人才,有谁不愿意来到您的门前呢?那些在隐藏角落默默努力的人才,有谁不希望得到世人的认可呢?谁会不愿意做好事,而让那些做坏事的人感到惭愧和恐惧呢?作为父亲和祖父,谁不希望教育好自己的子孙?作为子孙,谁不希望让自己的父母和祖父母感到光荣?这些美好的事情,都归功于您。我已经受到了您的教诲,并且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关于世族的顺序,我一定会听从您的教导,并进一步详细研究。非常惭愧,不能一一说明。再次向您鞠躬致敬。
去完善
释义
答案生成失败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封关于撰写墓碑铭的信件,主要谈论了铭文的性质、目的和应如何撰写的问题。文中指出铭文主要用来表彰功德材行志义之美的人,而对恶人的铭文记载需符合事实,不能夸大或捏造。作者认为要写好铭文需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优秀的写作技巧,二者缺一不可。文末,作者表达了对欧阳舍人的感激之情,并对欧阳舍人对他的提携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激。整篇文章构思严谨,表达流畅,充分展现了作者的思想深度和文字功底。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欧阳舍人书》是北宋文学家曾巩写给欧阳修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045年,当时曾巩正在京城担任国子监直讲一职。这个时期,他与欧阳修等人共同倡导古文运动,提倡“文以载道”,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个人情怀。 在这一年里,曾巩的人生际遇颇多。他在京城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欧阳修、梅尧臣等,共同切磋诗文,探讨学问。然而,他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如在官场上的失意和家庭的压力。他曾多次向朝廷上疏,建议改革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但未能得到采纳。 这个时期的北宋社会,政治较为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但由于科举制度的弊端,许多有才华的士子无法施展抱负,这也激发了曾巩等文人墨客对改革的呼声。在这个背景下,曾巩写下了这首《寄欧阳舍人书》,表达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改革的期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