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书院学规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右修身之要。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近世于学有规,其待学者为已浅矣,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列如右而揭之楣间。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谨而恐惧者,必有严于彼者矣。其有不然,而或出于此言之所弃,则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固不得而略也。诸君其亦念之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以下是你提到的古文的现代白话文翻译:
1. 原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译文:父亲与儿子之间有亲情,君主和臣子之间有义气,丈夫和妻子各自有自己的角色,年长的和年幼的有各自的顺序,朋友之间要有信任。
2. 原文:“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
译文:这是五个基本教义的要点。尧舜让契担任教育大臣,认真推广这五个基本教义。
3. 原文:“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译文:学习的人只要学习这些教义就够了,而学习的顺序也有五种,分别是:广泛地学习,仔细地提问,谨慎地思考,明确地分辨,坚定地实践。
4. 原文:“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
译文:以上是学习的顺序。学习、提问、思考和分辨,这四点都是为了穷尽事物的道理。
5. 原文:“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译文:说话要忠诚可信,行为要诚挚恭敬,克制愤怒和欲望,不断改进自己的品行。
6. 原文:“右修身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译文:以上是修身的关键。正确理解道义就不应谋求私利,弘扬道义就不应计较个人功劳。
7. 原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译文: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施加给别人。行动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要从自身寻找原因。
8. 原文:“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译文:我私下观察古代圣贤教育人们学习的原因,都是为了让他们明白道义和真理,修养自己的品德,然后将这些推广给他人,而不是只要求他们记忆阅览、创作文章,以此来获取名声和利益。
9. 原文:“近世于学有规,其待学者为已浅矣,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
译文:近代对学习已经有了一些规范,但对待学习者的方式还不够深入,而且这些方法也未必符合古人的意图。
10. 原文:“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谨而恐惧者,必有严于彼者矣。”
译文:各位要相互讨论和理解,身体力行,那么在思考问题、做出决定的时候,那些需要警惕和畏惧的事情,一定有更严格的标准在约束。

去完善
释义
1. 父子有亲:父亲和儿子之间存在亲情。这里的“亲”指亲情。
2. 君臣有义:君主和臣民之间存在着道义。这里的“义”指道德规范,包括忠诚、信任等品质。
3. 夫妇有别:丈夫和妻子之间存在不同的角色分工。这里的“别”指角色分工,如男主外、女主内。
4. 长幼有序:年长的和年幼的之间有一定的顺序。这里的“序”指年龄长幼的次序。
5. 朋友有信:朋友之间要讲诚信。这里的“信”指诚实守信的品质。
6.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广泛学习,审慎提问,慎重思考,明确辨别,坚定地实践。这里的“博学”指学识广博;“审问”指认真思考并探讨问题;“慎思”指对问题进行深入、谨慎的思考;“明辨”指能清晰地区分是非对错;“笃行”指坚定地付诸实践。
7.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说话要忠诚诚实,行为要稳重恭敬,克制愤怒,节制欲望,积极改善自己,勇于改正过错。这里的“言忠信”指言语真诚;“行笃敬”指行为庄重、尊敬他人;“惩忿窒欲”指抑制愤怒和过度的欲望;“迁善改过”指自觉改正缺点、发扬优点。
8.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坚守正义而不图谋私利,彰显道理而不计较个人的功名。这里的“正其义”指坚守道义、公正无私;“不谋其利”指不追求个人利益;“明其道”指宣扬正确的道理;“不计其功”指不计较个人的功劳、名利。
9.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事物,不要施加给别人。这里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种待人接物的原则,强调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感受。
10. 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古代贤哲教育人们学习的意图。这里“圣贤”指古代贤哲;“所以”表原因;“教人为学”指教导人们学习知识、修养品德。

去完善
赏析
该诗表达了诗人提倡并遵循的古贤教育原则。首先是“五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描述了五种人际关系及其相应的道德准则。接着阐述“为学之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强调求学的过程和步骤。诗人认为求学不仅是学问的积累,更是修身养性、处世接物的生活实践。从“修身之要”到“接物之要”,提出了具体的伦理行为规范:诚实守信、惩忿窒欲、迁善改过、正道无私、自我反思等。
诗人批评了当时学者过于追求名利的现象,呼吁大家回归古圣先贤的教育理念,深入理解经文的道理,严格遵循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从而实现个人修养的提升和社会和谐的发展。最后,诗人表明将遵循这些教育原则来培养新一代学子,期望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始终保持敬畏之心,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白鹿洞书院学规》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于公元1181年为白鹿洞书院制定的学规。这一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南宋”时期,面临着北方金国的军事压力,国土分裂,经济文化相对繁荣,但却备受战乱的困扰。
朱熹在此时期,成为了南宋朝廷的一位重要学者,他主张恢复儒家经典的教育传统,并且积极参与政治事务。但由于时局动荡,他的教育理念并未得到广泛的推广。然而,他却将心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上,力求培养一批批具有高尚品德和扎实学问的人才,以此对抗战乱的恶劣影响。
在朱熹的理念中,“格物致知”是首要之务,学子们首先要对事物进行仔细的观察和分析,从中悟出真理,进而获得智慧和道德品质的提升。他提倡尊师重道、互相尊重的校园文化氛围,并以严厉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学子们的言行举止。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白鹿洞书院学规》虽然简短,却充满了对于教育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去完善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