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数诗述怀

标题包含
数诗述怀
一生共悠悠,今者曷不乐。 二十起东山,误为微官缚。 三年瞬眸耳,邮传那久托。 四壁自萧然,青编束高阁。 五更霜钟动,起视星错落。 六律聿其周,忽忽更岁籥。 七哀哦幽韵,感念惊独鹤。 八极岂不广,衰怀了无托。 九原叹多贤,死者那可作。 十里望烟村,天随去寥廓。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程俱(1078年-1144年),字致道,号北山,浙江衢州人。他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人、政治家、史学家和诗人。 程俱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年轻时便以博学多才而闻名乡里。他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出色,于宋哲宗...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一辈子光阴悠悠无尽头,何不在今日尽情欢乐。 自二十岁那年攀登东山,却不幸被卑微的官职束缚。 三年的时光转瞬即逝,没想到在邮传部门任职如此之久。 家里空荡荡只有四面墙壁,经书却被束之高阁。 五更时分晨霜中的钟声响起,起床看星星参差错落。 一年四季按照六律周转,时间匆匆流逝不觉之中已是新年。 独自一人哀咏着幽深的音韵,心中感慨不禁呼唤孤独的仙鹤。 世界之大哪里不可以去得,无奈愁绪难以排遣。 长叹于地下众多的英魂,逝去之人又怎能重生。 远望十里之外的炊烟村落,听任苍天带走我走向寥廓之地。
去完善
释义
1. 悠:漫长,遥远的意思; 2. 曷:为什么的意思; 3. 东山:指东边的山岭,这里代指诗人隐居的地方; 4. 微官:小官职,这里指的是诗人被任命为的职务; 5. 缚:束缚,限制; 6. 瞬眸耳:形容时间过得很快,就像眼睛一眨就过去了; 7. 邮传:古代的交通工具,这里代指诗人远离故乡的地方; 8. 萧然:冷落,寂静的样子; 9. 青编:书籍,这里指诗书; 10. 高阁:存放书籍的高楼; 11. 五更:早晨三点到五点的时间段; 12. 霜钟:秋天的钟声; 13. 星错落:星星闪烁的样子; 14. 六律:古代音乐术语,用来衡量音的高低; 15. 聿其周:表示时间的流逝; 16. 更岁籥:一年的更替; 17. 七哀:古人将哀伤分为七种,这里是泛指哀伤的情绪; 18. 幽韵:深沉的诗韵; 19. 八极:八方极远的地方; 20. 了无托:完全没有寄托; 21. 九原:指坟墓所在的地方; 22. 多贤:很多有才德的人; 23. 死者那可作:死去的人无法复生; 24. 十里:距离的长度; 25. 烟村:烟雾笼罩的村落; 26. 天随:顺应天意; 27. 寥廓:辽阔旷远。
去完善
赏析
《数诗述怀》是南宋诗人程俱的一首描绘自己人生感慨的诗。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使用数字作为诗句的主题,展示了个人的人生经历和内心情感。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沉,给人以深刻印象。 “一生共悠悠,今者曷不乐”,诗人首先以一生的时间长度开篇,感叹人生的短暂和无常。在这里,“悠悠”意味着漫长的岁月,而“今者”则是对当下时间的强调。紧接着,诗人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人生短暂,为何我们不把握住现在的快乐呢?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对生命价值和快乐的深刻理解。 在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回顾了过去的岁月。“二十起东山,误为微官缚”,这里描述了诗人二十岁时开始步入仕途,但很快发现自己被微小的官职束缚住了。“三年瞬眸耳,邮传那久托”,诗人认为三年时间转瞬即逝,而自己却在官场上奔波劳碌,无法摆脱。这些诗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过去的反思和对官场的无奈。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描述了自己退居田园的生活。“四壁自萧然,青编束高阁”,诗人以自己的住处为背景,展示了自己的生活环境。虽然生活简朴,但他仍然热爱读书,将书籍放在高高的书架上。“五更霜钟动,起视星错落”,诗人清晨醒来,看到满天星辰,感慨万分。 接下来的诗句,诗人进一步表达了对时间和生命的思考。“六律聿其周,忽忽更岁籥”,这里的“六律”是指古代的音律,“聿其周”意味着循环往复。诗人以此表达时光的流转,岁月的更迭。“七哀哦幽韵,感念惊独鹤”,诗人提到“七哀”是一种诗歌体裁,表示悲哀之情。在这里,诗人以“独鹤”为象征,表达对孤独和悲哀的感受。 最后,诗人以广阔的天地为背景,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抱负。“八极岂不广,衰怀了无托”,这里的“八极”指代广袤的天地,诗人认为天地之大,足以寄托自己的情怀,但遗憾的是,他的情感却无法找到合适的寄托。“九原叹多贤,死者那可作”,诗人想到历史上的诸多贤能之士,他们虽然已经离世,但却无法再次出现。这里的“九原”是古代传说中埋葬贤人的地方。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数字主题的运用,生动地展现了诗人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深沉的情感世界。诗人通过对过去的反思,对生活的感慨,以及对生命的哲思,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立体的、丰满的自我形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数诗述怀》是南宋诗人程俱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144年,正值南宋时期。此时国家正处于战乱之中,金兵南下侵扰,南宋政权岌岌可危。 在这个特殊时期,程俱作为一位有抱负的知识分子,对国家的现状感到忧虑和痛心。他的人生经历丰富,曾任国子博士、秘书省校书郎等职,但因政见不合而被排挤,晚年隐居山中。 在创作这首诗时,程俱正值中年,他在国家动荡之际深感自己的无能为力,故以数诗述怀,表达对家国之思的深沉情感。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民族尊严的坚守。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