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
非岳不言岳,此山通岳言。
高人居乱世,几处满前轩。
秀作神仙宅,灵为风雨根。
余阴铺楚甸,一柱表吴门。
静得八公侣,雄临九子尊。
对犹青熨眼,到必冷凝魂。
势受重湖让,形难七泽吞。
黑岩藏昼电,紫雾泛朝暾。
莲堕宁唯华,玉焚堪小昆。
倒松微发罅,飞瀑远成痕。
曡见云容衬,棱收雪气昏。
裁诗曾困谢,作赋偶无孙。
流碍星光撇,惊冲雁阵翻。
峰奇寒倚剑,泉曲旋如盆。
草短分雏雉,林明露掷猿。
秋枫红叶散,春石谷雷奔。
月好虎溪路,烟深栗里源。
醉吟长易醒,梦去亦销烦。
有觉南方重,无疑厚地掀。
轻扬闻旧俗,端用镇元元。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并非是山峰不谈论高大,而是这座山与泰山相互呼应。在乱世中,隐居高人居住的地方充满静谧。这峻峭的山岭犹如神仙的宅院,而灵动飘逸则是风调雨顺的根源。山上绿树覆盖着楚地的田野,那耸立的峰顶象征着吴地的门户。这里宁静的氛围,吸引了八公的友伴;雄伟的气概,令九子尊敬。站在山中,面对青山绿水,心旷神怡;身临其境,必然感受到那种震撼心灵的魅力。山的气势足以与湖泊媲美,但形状却难以被七泽吞噬。黑色的岩石隐藏著闪电的光芒,紫色的雾气弥漫在朝阳之中。莲花凋谢并非仅仅因为花朵,玉石焚烧也可能因为小的原因。松树倒下时发出的声音以及飞流直下的瀑布留下的痕迹,云朵层层叠叠映衬出山间的容貌,雪花慢慢消融显得迷蒙不清。在这里写诗可能让谢灵运感到困扰,偶尔写赋可能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水流遇到了障碍,星星的光线被遮挡;水流湍急,雁阵因之惊慌失措。奇特的山峰像一把寒剑,蜿蜒曲折的泉水就像盆中之水。草地上短小的草丛分开来,展现出一群群的小鸟;明亮处的树林,展现了猴子跳跃的身影。秋天的枫叶如同燃烧的火红,春天的石头上布满了闪电般的裂痕。月光洒在平坦的道路上,烟雾笼罩了深邃的源头。喝醉了在山林间吟唱容易让人清醒,梦境消失了也能消除烦恼。这里有明显的厚重感,无疑是对大地的赞美。传统的礼仪和习惯仍然保留着,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去完善
释义
1.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的著名风景名胜区。
2. 岳:本指五岳,此处指名山。
3. 高人:隐逸之士,这里可能暗指陶渊明等隐居于庐山的人物。
4. 乱世:指战争频仍的社会环境。
5. 轩:窗户或门。
6. 秀作神仙宅:意指庐山景色优美,如同神仙居住的地方。
7. 灵为风雨根:认为庐山的灵性是风雨的根源。
8. 余阴铺楚甸:庐山挡住太阳的光热,使得附近的地区凉爽宜人。
9. 一柱表吴门:形容庐山巍峨耸立,成为东南地区的标志。
10. 八公:指周代的八个贤人。
11. 九子:泛指众多的仙人。
12. 对犹青熨眼:面对庐山的美景,犹如青绿色的熨斗在眼前烫过一般鲜明。
13. 重湖:此处指鄱阳湖。
14. 七泽:古代中国七大湖泊的总称,此处代指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域。
15. 黑岩藏昼电:形容庐山山峰险峻,山间常有雷电交加的现象。
16. 紫雾泛朝暾:形容清晨雾气中的阳光景象。
17. 莲堕宁唯华:比喻庐山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景象。
18. 玉焚堪小昆:形容瀑布水流撞击岩石的声音如同玉石燃烧发出的声响。
19. 倒松微发罅:形容松树倾斜,树干之间露出缝隙的景象。
20. 飞瀑远成痕:形容瀑布远远看去,像是一道痕迹。
21. 云容衬:云雾衬托出庐山的雄伟壮观。
22. 雪气昏:雪后的庐山呈现出一种迷蒙的氛围。
23. 谢:南朝诗人谢脁,他的诗歌以描绘庐山美景而著称。
24. 孙:唐代诗人孙绰,他曾撰写《庐山赋》。
25. 星光撇:指星光穿过云层。
26. 雁阵翻:大雁飞行时排成一字或人字形,这里指雁群在空中飞翔。
27. 虎溪路:庐山的一处名胜,因相传有虎常在此处饮水而得名。
28. 栗里源:庐山的一处水源地,因附近产栗子而得名。
29. 元元:指百姓,表示关注民生。
去完善
赏析
《庐山》这首诗通过对庐山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李咸用的独特见解和对山水风景的深刻理解。全诗以庐山的高耸、壮丽为主线,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修辞手法,将庐山的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
首联“非岳不言岳,此山通岳言”,表达了庐山作为一座独立山峰的气势,同时又将其与五岳相提并论,突显了庐山的崇高地位。颔联“高人居乱世,几处满前轩”则借庐山之景抒发了诗人身处乱世的感慨。颈联“秀作神仙宅,灵为风雨根”描绘了庐山优美的景色,使之犹如仙境一般神秘莫测。接下来的几联继续描绘庐山的美景,并通过对比、拟人等手法,展现出庐山的磅礴气势和壮观景象。
诗的后半部分则是诗人由庐山美景引发的感想。其中,“有觉南方重,无疑厚地掀”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他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而“醉吟长易醒,梦去亦销魂”则表达出诗人渴望在庐山的美景中暂时忘却尘世纷扰的心情。
总的来说,《庐山》这首诗以描绘庐山美景为主线,融入诗人的切身感受,使得全诗既有壮丽的自然景观,又有深刻的哲理思考。诗人通过这首诗歌传达出对庐山美景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境内,自古以来便是诗人们吟咏的对象,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来此寻找灵感。唐朝诗人李咸用曾以庐山为题创作了一首优美的诗篇。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朝晚期,也就是公元9世纪左右。这一时期,中国历史上的唐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阶段,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作为一位诗人,李咸用的命运也受到了这种历史大背景的影响,他的生活充满了波折和艰辛。
在庐山一带,李咸用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同游览名山大川,共同探讨文学艺术的真谛。庐山的美景激发了李咸用的创作热情,使他感受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在他的笔下,庐山不仅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山峰,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