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标题包含
万木横秋里,孤舟半夜猿。 漏光残井甃,缺影背山椒。 风回山火断,潮落岸冰高。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无数树木环绕中,一只孤独的船只在深夜中与猿声为伴。 破晓时分,阳光透过井口,折射出丝丝光亮,而在山的另一侧,则是暗淡无光的景象。 狂风折返,山火时有时无;潮水退去,岸边冰雪却越发高涨。
去完善
释义
1. 横秋:形容秋天景色繁盛的样子。这里指树木茂盛的秋天景象。 2. 孤舟:孤独的小船。这里形容在夜晚独自漂泊的船只。 3. 猿:猴子的总称。这里比喻像猴子一样敏捷的人。 4. 漏光:指光线透过漏窗洒进来。这里指光线透过井口照射进来。 5. 残井甃:井口的砖墙破损。这里指井口砖墙破旧的状态。 6. 缺影:缺失的影子。这里指山的轮廓。 7. 山椒:山顶。这里指山尖。 8. 风回:风向改变。这里指风吹过带来的变化。 9. 山火断:山上的火焰熄灭。这里指火势减弱。 10. 潮落:潮水退去。这里指海潮消退。 11. 岸冰:海岸边的冰层。这里指海冰覆盖的海岸线。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秋季江上夜色的诗。诗人通过一系列的细节,为读者呈现出一幅生动的画卷。“万木横秋里”,点明了季节和环境的萧条。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孤舟半夜猿”一句更是凸显了孤独和寂静的氛围。接下来,“漏光残井甃”、“缺影背山椒”则从光影的角度,进一步强调了秋天的萧瑟之感。而在接下来的两句中,“风回山火断”与“潮落岸冰高”则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绘,使人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季节的变化和自然的威力。整首诗借景抒情,以细节取胜,带给读者一种深深的震撼和共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翁宏的《句》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诗。这首诗创作于晚唐时期,即公元847年至907年之间。这一时期的唐朝已处于末期,社会动荡不安,但文学创作依然繁荣。 翁宏生活在晚唐的京城长安,他的人生经历颇为坎坷。他曾为仕途奔波,但未能如愿。这种失意的心境使他更加关注自然和人生。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他外出踏青,观察春天的景色,感悟生命的美好。 当时,晚唐时期的社会风气逐渐奢靡,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也注重精神文化的传承。文人墨客们时常相聚,饮酒赋诗,抒发胸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翁宏创作出了一系列描绘自然景色的诗歌,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句》这首诗就是翁宏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翁宏的人生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