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赋京尘
白日临黄道,红尘满玉京。
长风吹不尽,骤雨洒还清。
不放虚空快,应同世界生。
随时势用壮,度隙体能轻。
舞榭凝添恨,歌梁堕趁声。
沧浪归有计,行矣濯吾缨。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现代白话文译文:阳光照耀在宽阔的大道上,繁华的都市充满了熙熙攘攘的人群。大风吹不散这红尘的热闹,急雨清洗过后一切又变得清新。不应让这种美好时光匆匆流逝,要活在当下与世界共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壮大,把握住每一个微小的机会。舞台上的舞者充满遗憾,歌声中的梁音令人陶醉。想要回到那清澈的小河,洗净我的烦恼与忧虑。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同赋京尘:形容共同面临困境或者遭遇不顺。
2. 白日临黄道:白日指太阳;黄道是天文学术语,表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在天空中的投影。
3. 红尘满玉京:红尘比喻世俗繁华;玉京指京城,这里指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4. 不放虚空快:虚空比喻生活空虚无聊,这句意为无法忍受这种无趣的生活。
5. 应同世界生:表示诗人和好友共同面临困境,如同世界的诞生一样紧密相连。
6. 舞榭凝添恨:榭指亭子;凝是凝聚的意思;这句描绘了歌舞场所引发的悲伤。
7. 歌梁堕趁声:梁指房梁;堕趁声指伴着音乐的声音坠落。
8. 沧浪归有计:沧浪出自《楚辞·渔父》篇,代表远离世俗纷争,隐逸江湖的愿望;有计表示已有计划。
9. 行矣濯吾缨:意为去清洗我的帽带,象征洗净尘世纷扰,追求自由与高洁的精神。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雄浑的笔调描绘了繁华的都城景象,既展现了其繁盛的一面,又表现了诗人超脱世俗纷扰的志向。开篇两句"白日临黄道,红尘满玉京",通过鲜明的对比,描绘出都城的热闹场景;接下来的四句则通过"长风吹不尽,骤雨洒还清"的形象比喻,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洞察力,以及他对此的态度。诗人在第六句和第七句中,通过对舞榭和歌梁的描述,展现了都市生活的繁华与喧嚣。最后两句"沧浪归有计,行矣濯吾缨",则是诗人表达了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希望能够在生活中保持清白的操守,不被世俗所玷污。整首诗层次分明,意境深远,充分展示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艺术功底。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同赋京尘》是北宋著名文人孔武仲所作的一首词。此诗创作于公元960年至1127年的宋代。在那个时候,由于战争和战乱,城市中的尘埃与炮火弥漫,使得昔日繁华的京城沦为了一个寂寥而荒凉的地方。
孔武仲在当时是一个胸怀壮志的年轻人,他看到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情况,心生忧虑,遂将这种情感寄托在这首词中。在创作这首词时,正值北宋末年,国内政治局势不稳,外患不断,民生疾苦,这些都成为诗人挥之不去的心头之痛。
在同一时期,由于社会矛盾尖锐,各种政治斗争频繁,百姓疾苦十分严重,因此孔武仲这样的文人墨客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感到焦虑不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孔武仲以他的才情和胆识,创作出这首《同赋京尘》,以此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关爱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