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古四首 其四
堂堂明堂柱,根节几岁寒。使与蒲柳同,扶厦良亦难。我衣敝缊袍,我饭苜蓿盘。天公方试我,剑铗勿妄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宽广明亮的殿堂立着支撑的柱子,这些根基历经了多少年的风霜严寒。
假如它们和那些脆弱的蒲柳一样,那么要扶持起这座宏伟的建筑实在太难。
我现在穿着破旧的衣服,吃着粗茶淡饭,那是天公对我的考验。请不要轻率地指责我,拔出你的剑来。

去完善
释义
1. 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这里借指国家。
2. 根节:指树干的底部,比喻基础。
3. 蒲柳:即水杨,木质疏松,用作比喻人的体质衰弱。
4. 扶厦:扶持大厦,指为国家出力。
5. 敝缊袍:破旧的粗布衣服,形容生活贫困。
6. 苜蓿盘:用苜蓿制成的食物,苜蓿是一种草本植物,茎叶可食用。
7. 剑铗勿妄弹:意思是不要轻率地拔剑砍削,有按捺住冲动,静观事态发展的意味。剑铗是刀剑的意思。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明堂柱为喻,象征才德之士,他们虽然身处困境,但却有坚韧的品性和高尚的品质。诗人告诫自己要有韧性,等待机会的到来。诗中强调了一个人应有坚定的信念,不应因暂时的困难而轻易放弃自己的志向。这种信念和决心对于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无论是面对生活中的挫折还是职业上的挑战,都应该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古四首·其四》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宋朝末年,具体年份为公元1135年。当时诗人汪藻正处于一生中的重要转折阶段。在前一年,他因主张抗金被罢官,之后便居家乡福建一带,悠游山水,潜心文学创作。这一时期的汪藻生活简朴,却内心充实,拥有了更多时间与自然、社会进行亲密接触的机会,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和感悟。
在这个历史时期,由于民族矛盾尖锐,北宋已亡于金人之手,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导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在这国事艰难之际,许多有志之士都纷纷寻求救国之道,汪藻便是其中之一。他曾担任过秘书省校书郎等文官职位,积极参与国家政务,但因时局所迫而受挫。这种人生际遇使得他的诗歌流露出一种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对历史的感慨。
在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北方的金国不断侵扰南方的南宋,形成了一种严重的边疆危机。同时,中原地区的百姓饱受战乱之苦,生活困苦。因此,当时的文人墨客多以抒发爱国情怀为主,汪藻也不例外。在他的诗歌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对历史的怀想,还有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