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
董双成一妙,历历韵风篁。
清露鹤声远,碧云仙吹长。
气侵银项湿,膏胤漆瓢香。
曲罢不知处,巫山空夕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双调合一而成绝妙篇章,每一句都回荡着古风韵味。清新的露水仿佛伴着仙鹤之声悠悠远去,碧绿的云朵里传来了仙人吹奏的长乐。清风拂过颈间带来湿润的气息,那香浓如漆的黑豆仿佛也在悄悄诉说着某种神秘的传说。一曲终了,却不知身在何处,只留下巫山之上夕阳映照着空寂的天际。

去完善
释义
《笙》:这是一首描述笙乐器演奏的诗。
1. 董双成: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仙女,擅长吹笙。这里用来形容笙乐的美妙。
2. 一妙:非常美妙。
3. 历历:清晰明了。
4. 韵风篁:指和风中的竹子互相唱和,形容音乐和谐。
5. 清露:清新的露水。
6. 鹤声远:形容笙乐的音色如仙鹤的鸣叫般悠扬。
7. 碧云:天空中白云映衬下的绿色植被,这里用来形容音乐的美好。
8. 仙吹:神仙吹奏的音乐,这里用来形容笙乐的仙美。
9. 长:指音乐旋律悠长。
10. 银项:指笙的颈部,用银制成。
11. 湿:形容银项上的露水。
12. 膏胤漆瓢:形容笙的润滑和香气。
13. 曲罢:乐曲结束。
14. 不知处:形容音乐的神秘感。
15. 巫山空夕阳:借用巫山的景色,表达音乐结束后那种余音绕梁的感觉。

去完善
赏析
《笙》张祜这首描绘了古筝演奏的场景,展现出悠扬、优美的意境。通过“董双成”、“一妙”的修辞手法,展现了弹奏者的高超技艺。同时以“历历韵风篁”表现出筝音穿越竹林的美妙画面,给人以丰富的听觉体验。
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以“清露鹤声远”和“碧云仙吹长”等词句描绘了音乐的辽阔高远,如同仙境般的美妙。而“气侵银项湿,膏胤漆瓢香”则将音乐的氛围具体化,似乎能闻到音乐中的香气。
最后一句“曲罢不知处,巫山空夕阳”呈现出音乐结束后的场景,如同神秘的巫山一样令人难以忘怀。整首诗歌以独特的方式赞美了古筝演奏的艺术魅力,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笙》是唐朝诗人张祜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创作于唐代贞元年间(公元785年-805年)。当时,唐王朝正处于安史之乱后的恢复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逐渐复苏,文化艺术领域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在这个时期,张祜作为一位年轻的文人,对于音乐和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受到了时代风气的影响,开始尝试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于是,他写下了这首描绘笙声美妙、寄托个人情怀的诗篇。
《笙》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张祜独特的审美观,还反映了唐代文人在音乐方面的审美追求和精神风貌。通过对笙的赞美,张祜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