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坡
旌旗不整奈君何,南去人稀北去多。
尘土已残香粉艳,荔枝犹到马嵬坡。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战旗纷乱又有何用,向南去的少而向北去的多。
风尘已尽,但香气仍在,美丽的容颜犹存,就像荔枝依然能够送到马嵬坡那样。

去完善
释义
1. 旌旗不整奈君何:这句诗意思是尽管军旗不齐整,但仍然难以阻挡君王离去。"奈君何"表示对君王离去的无奈。
2. 南去人稀北去多:这句诗描述了往南行的人稀少而往北行的人很多。这里的“南”和“北”指的是古代人们的迁徙方向,反映了当时的地理文化特征。
3. 尘土已残香粉艳:这句诗描述了在尘土中残留的芬芳气息以及美丽的妆容已经渐渐消逝。"香粉艳"代指女子的美貌。
4. 荔枝犹到马嵬坡:这句诗意味着荔枝仍能运送到马嵬坡,即使皇帝已经离去。"马嵬坡"是古代一个著名的地点,这里曾是唐玄宗与杨贵妃悲剧性分手的地方。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马嵬坡”为题材,描绘了战争背景下的人物与场景。首句的“旌旗不整奈君何”凸显了战争的混乱局面,同时也暗示了皇帝在战乱中的无奈。次句的“南去人稀北去多”则揭示了战乱中人员的流动方向,进一步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性。第三句的“尘土已残香粉艳”描绘了战争的破坏力,使得原本美丽的景色变得残破不堪。最后一句的“荔枝犹到马嵬坡”则通过荔枝这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表达了战乱中人们对和平生活的渴望。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意境,展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马嵬坡》张祜这首古诗的创作时间为唐朝中期,约为公元800年左右。此时正处于安史之乱后的和平时期,虽然国家已逐渐稳定,但政治局势依然复杂。这首诗的作者张祜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一生曲折,曾历任官职,但因不满官场黑暗而辞官回乡,终老田园。在这首诗的创作期间,张祜因其卓越的诗才和豪放的个性受到各方赞誉,但他也对国家政治深感忧虑。
马嵬坡是历史上著名的战场之一,见证了唐玄宗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在诗中,张祜描绘了马嵬坡的荒凉景象,借古讽今,暗喻当时社会的混乱局面以及皇家的奢靡生活。他以李隆基和马嵬坡下的杨玉环的爱情悲剧作为引子,揭示了唐玄宗的荒淫误国,提醒人们应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总体来说,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复杂的,融合了历史、社会和个人情感等多个元素。张祜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巧妙叙述,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