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游山

标题包含
游山
静意逢山乐自知,更遗名迹恐人疑。 寒林野水相窥处,步未移时已得诗。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黄裳(1919年-2012年),原名容鼎昌,字黄裳,笔名黄裳,山东益都人,中国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 他于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冀中军区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晋察...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静静心意遇见山水欢乐自我感知,不留下名字的遗迹怕别人疑惑。 寒冷的树林和野外的水源相互映照之处,脚步还未移动时已经得到了诗篇。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静意:保持平静的心境。这里指在游览山水时能保持平静的心情。 2. 逢山:遇到山,即游山玩水。 3. 乐自知:愉快的心情自己能够体会得到。 4. 遗名迹:留下名声的事迹。这里指作者在游山过程中留下的足迹和作品。 5. 恐人疑:担心别人对作者的游山行为产生疑惑或误解。 6. 寒林:寒冷的树林。这里描绘了秋冬季节的景色。 7. 野水:野外的水流。这里可能指的是山间的溪流或湖泊。 8. 相窥处:相互照应的地方。这里形容山与水之间的互动关系。 9. 步未移时:走路的时候还没有移动脚步。这里表示作者在观赏山水时非常投入,以至于忘记了自己的步伐。 10. 已得诗:已经得到了诗歌创作的灵感。这里意味着作者在游山过程中产生了创作诗歌的想法。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山的愉快体验和心境。首句“静意逢山乐自知”表达了在宁静的山间,诗人的愉悦心情得到了释放和满足。次句“更遗名迹恐人疑”意味着诗人宁愿留下无名之迹,以免引起他人的猜疑。这种超脱世俗的心态,体现了诗人的隐逸之志。 接着,诗人在“寒林野水相窥处”描述了寒冷冬天山林、水面相映成趣的景致,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寂静与诗意。尾句“步未移时已得诗”,表明诗人行走在山水之间,灵感涌现,诗篇自然形成,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妙境。整首诗以精炼的语言和富有韵律的节奏,展现了诗人游山时悠然自得的心境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游山》是南宋时期著名文人黄裳的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篇。这首诗作于公元1148年前后,此时正值南宋建立初期,政局相对稳定,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文化艺术繁荣。诗人黄裳在这一时期生活舒适,对山水景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创作了这首描绘山川美景的诗篇。 黄裳(1127-1190),字文强,号紫岩居士,福建浦城(今福建浦城)人。他曾任江西提举、龙图阁学士等职,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家。黄裳生活在南宋初年,这一时期正值金兵南下,民族矛盾尖锐,但他始终关注国家大事,关心民生疾苦。他的诗歌创作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既有抒怀言志之作,也有描绘山水景色的诗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游山》这首诗中,黄裳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山水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诗中的“山色空蒙雨亦奇”等诗句,形象地展现了江南山区烟雨蒙蒙的美景,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江南地区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