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庵王德政
有耳慵将听是非,无心只据目前机。
不随十二时辰去,却解差排十二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听闻各种流言蜚语会让我感到疲惫,我的心思只放在当下的生活中。
我不受时间约束,却能轻松掌握时间的节奏。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倦庵:作者为自己隐居处的命名,表达厌倦世俗、安于清贫的情怀。
2. 王德政:即以王道治国之政,指儒家理想的仁政治国方式。
3. 有耳慵将听是非:意谓耳朵虽能听,但不愿去关注是非之事。慵,懒。
4. 无心只据目前机:表示淡泊名利,只关注眼前的机会与境遇。
5. 不随十二时辰去:比喻不受时间束缚,即顺其自然之意。十二时辰,指一天中的早中晚不同时段。
6. 却解差排十二时:意为却能理解并合理安排每一天的时间。差排,安排;十二时,即一天24小时。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倦庵王德政”,实际上并没有明确提到王德政这个人。诗人以“倦庵”作为自己内心的写照,表达了在纷繁世事中,诗人选择保持内心宁静、不为世俗纷扰所动的心境。
首句“有耳慵将听是非”,意为诗人的耳朵已经厌倦了听到那些是是非非的议论。诗人以此表达了自己对于世间纷扰的态度——不愿再被这些声音干扰自己的内心。
第二句“无心只据目前机”,表明诗人摒弃了一切杂念,只是关注眼前的生活和机遇。这一句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抛开过去和未来,专注于当下的生活。
第三句“不随十二时辰去”,意味着诗人不拘泥于日常生活中的时间限制,不受制于一日之中的不同时辰。这句话突显了诗人超脱尘世的心态,展现出他渴望自由的灵魂。
末句“却解差排十二时”,意为诗人巧妙地安排着自己的时光,使之充满意义和价值。尽管诗人摆脱了时间的束缚,但他并未虚度光阴,而是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充实而有意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倦庵王德政》是南宋诗人释居简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194年,即南宋光宗赵惇绍熙五年。当时,宋金关系紧张,北方领土受到金国的侵略,南宋政权内部矛盾重重,政治腐败严重。
在这个时期,释居简作为一位文人雅士,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观察到民间疾苦,对朝廷的昏庸无能感到痛心疾首。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以诗歌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在创作《倦庵王德政》时,释居简已经是一位年老的诗人。他在人生的晚年阶段,仍然关注社会民生,关心国家的兴衰。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倦庵王德政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己未能为国家做出贡献的遗憾。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