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刘伯宣尹松江府五首 其三

标题包含
送刘伯宣尹松江府五首 其三
兵燹三年久,疮痍百姓同。 政须随日化,心要与天通。 刻木期难对,屯膏施易穷。 松江三万顷,盂水爱任公。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俞德邻(1894年-1973年),原名俞明震,字德邻,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外交家和教育家。 早年经历:俞德邻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在1911年参加...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战火纷飞已有三年之久,百姓们都身受其害。 政府应当随时调整政策以适应现实变化,内心要能与天道相通。 用木雕寄托希望很难应对现实,囤积财富只会导致穷困。 松江那辽阔的三万顷土地,我们更敬爱着像孟水一样的公正无私之人。
去完善
释义
《送刘伯宣尹松江府五首 其三》的注释如下: 1. 兵燹(biān xiè):兵火、战火。燹,火灾。 2. 疮痍(chuāng yí):创伤,比喻百姓遭受战乱的困苦。 3. 随日化:指政治教化要随时调整,顺应时代变化。 4. 刻木(kè mù):用木头制作雕刻品,这里指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 5. 屯膏(tún gāo):积聚恩泽,指广施仁政。 6. 盂水(yú shuǐ):典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国大夫孟献子教导弟子孝顺父母的故事。这里指孝顺之道。 7. 任公(rèn gōng):周代贤臣任不齐,后世尊称其为任公。这里比喻有德行的官员。 此诗表达了诗人希望新任官员能关心百姓疾苦,推行仁政,造福一方的心愿。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劝勉的口吻向刘伯宣传达了自己的期望。首先描绘了历经战乱的灾民之疾苦,并强调官员治理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同时表示心意要诚敬如同与天沟通一样重要。诗歌后半部分揭示了治国安邦的不易之处,呼吁刘伯宣像古代孟母那样有爱心和智慧,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影响力。全诗结构紧凑、表达质朴,充满了对于国家治理的深切关怀和坚定信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刘伯宣尹松江府五首 其三》这首诗是宋代诗人俞德邻创作的。该诗的创作为公元1175年前后,这一时期正值南宋时期,国内局势较为稳定,但仍有外患侵扰。 在创作这首诗时,俞德邻已经步入中年,经历过宦海沉浮的他对于人生的感悟颇深。他曾在地方任职,对民间疾苦有所了解,因此在他的诗歌中,时常流露出关心民生、关注国家的情怀。 此外,这个时期的社会风气较为保守,文人士大夫普遍重视道德修养,追求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这种社会风气对俞德邻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他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