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李夷遇下第东归因以寄赠
囊中书是居山写,海畔家贫乞食还。
吾子莫愁登第晚,古人惟爱贱游闲。
舟行散适江亭上,郡宴歌吟蜡烛间。
从此乐章休叙战,汉兵无阵亦无蛮。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现代白话文译文:在山上写书的作者身处贫困之中,靠在海边乞讨谋生。我的朋友们不必担心考中功名的时间早晚,因为古代人最喜欢的是清闲的生活。我在江边的小亭子上乘船游荡,享受轻松的气氛,也在郡里的宴会上唱歌和朗诵诗篇。希望从此不再描写战争的乐章,汉军没有阵型也没有野蛮人。
去完善
释义
囊:口袋 书:书籍,这里指的是学业的积累和成果
居山:居住在山中,形容清苦的环境
写:记录、书写
海畔:海边
家贫:家境贫寒
乞食:乞讨食物,描述生活贫困的状况
吾子:对别人的尊称,表示尊重
登第:科举考试及第,也就是中举人、进士等
古人:古代的人,指那些因为才华而受人敬仰的人物
惟爱:只爱、特别喜好
贱游闲:地位卑微,但善于游玩闲暇的生活态度
舟行:坐船出行
散适:分散、随意的舒适状态
江亭:江边的小亭
郡宴:地方官员设宴款待
蜡烛:照明工具,这里用烛光的明亮与昏暗来象征官场上的起落沉浮
乐章:诗篇、诗歌
休:不要
叙战:描述战争,这里指描绘战斗的激烈场景
汉兵:汉朝军队
无阵:没有战阵的摆设,意味着没有战争冲突
蛮: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谓,这里泛指边疆地区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述李夷遇的下第东归,表达了自己对于科举制度的不满以及对友人的安慰。首先,诗人提到李夷遇的囊中诗书是他山居时所写,暗示了他在山林中的隐逸生活。接着,诗人表示虽然李夷遇的家境贫寒,但他仍然选择了回归故乡,表现出一种坚韧的精神。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表达了对李夷遇的劝慰。他认为不必为科举失败而担忧,因为古人更重视的是自由游闲的生活。此外,诗人还描绘了李夷遇舟行江亭、参加郡宴的情景,表现了他在生活中的惬意与自得。
最后,诗人呼吁停止描写战争的诗篇,表达了希望和平的愿望。这里,诗人通过对李夷遇的描绘,传达出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不满。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友谊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闻李夷遇下第东归因以寄赠》是唐代诗人薛能在科举考试失利后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如下:
在公元845年左右,薛能在一次科举考试中名落孙山。这次失败使他倍感沮丧,但他并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追求。在这个时期,他结识了另一位同样遭遇科举失利的文人李夷遇。两人在困境中共勉,相互激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晚唐时期,社会政治腐败,科举制度受到严重破坏。许多有才华的文人因为各种原因而未能脱颖而出,像薛能和李夷遇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两人以诗为寄托,抒发自己的失意和愤懑之情,相互鼓励,以期在未来的岁月中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薛能在得知李夷遇科举失利后,决定离开长安,回到故乡。他在临别时写下了这首《闻李夷遇下第东归因以寄赠》,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支持,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未来命运的期许。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