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游天台 其一
天台五百尊者,吃尽秀峰酸豏。
更引秀峰禅和,尽向桥头脱赚。
初开盏里茶花,次散空中灯焰。
分明不是好心,到者以何为验。
若是具眼高流,一见不劳再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送僧游天台 其一》是宋释慧空创作的一首送别诗。下面是该诗的词语注解:
1. 天台:即天台山,位于浙江省台州市境内,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
2. 五百尊者:指古印度的五百罗汉。天台寺内有五百罗汉堂。这里用以赞美天台山的佛法兴隆。
3. 秀峰:可能指的是浙江天目山或庐山五老峰等地,因这两地有著名寺院,是僧侣修行之处。
4. 酸豏:一种传统食品,类似于今天的月饼、粽子之类。用面粉制成,里面包有红豆沙等馅料,味道酸甜。这里借代指天台山的各种美食。
5. 和尚:对佛教僧侣的尊称。
6. 脱赚:指僧人游方化缘,寻找信徒供养。这里的“桥头”可能是指天台山的寺庙前的桥。
7. 盏:茶杯。
8. 茶花:茶树开的花,这里代指茶叶。
9. 空中灯焰:指夜空中的灯火辉煌,也寓指天台山的繁华景象。
10. 心:佛教术语,谓一切众生之心。这里表示一种诚心。
11. 到者:来到天台山的僧人或游人。
12. 为验:验证之意,用来检验是否真心诚意。
13. 高流:指有很高造诣的僧人或文人。
14. 一见:看一眼就知道。
15. 再勘:再次考察。
去完善
赏析
这首《送僧游天台 其一》是宋朝释慧空的作品,主要表达了作者对于天台五百尊者的赞美以及对于他们智慧和禅定境界的向往。其中“吃尽秀峰酸豏”是比喻,意味着天台五百尊者已经品尝过世间的苦涩,洞察了生活的真谛。而“秀峰禅和”则是指那些修行者们,他们追求精神的解脱和人生的升华。接下来的诗句描述了禅修过程中的内心感受和感悟,如“初开盏里茶花,次散空中灯焰”,形象地描绘出禅修过程中心灵的升华和宁静。最后,作者提醒修行者们要警惕是非之心,不要被世俗所迷惑,保持内心的纯净与清明。整首诗充满了哲理和智慧,展现了诗人对于禅宗修行的深刻理解和对天台五百尊者的敬仰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僧游天台 其一》是宋代诗人释慧空的一首送别诗,创作于公元1045年左右。在当时的宋朝,佛教文化非常繁荣,许多僧人云游行脚,寻师访道,传播教义。
这首诗的作者释慧空,是一位富有才情的禅宗诗僧。他在这个时期远离世俗,投身边远的佛门,寄情山水,与自然相融,把内心的孤独和无奈化为创作的灵感。他的诗篇充满了哲理和对生命的思考,深得后世的喜爱和推崇。
在释慧空生活的时代,中国社会正处于北宋中期,此时经济繁荣、科技发达、文化昌盛。然而社会矛盾逐渐显现,官僚腐化严重,民不聊生。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知识分子选择了避世出家,寻求心灵的安宁和解脱。释慧空作为一位高僧,对人生有着深刻的洞察,因此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送别诗。
去完善